引言
在我市远郊的蒲江县西来镇,一个普普通通的两河村,既无特色资源,又无优势产业,曾经是出了名的“弱村”“穷村”。但是近些年,这个村从人到产业,从新居到新村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仅柑橘、猕猴桃、草莓让村民荷包鼓了起来,而且还打造出一个依托西来古镇的旅游景点“西坡果岭”,村民的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农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党员有“五心”,群众才紧跟。正是靠着支部引领、“五心”聚力,追梦路上的两河村,村庄更美、党旗更红。“七一”前夕,我们走进了这个边远的小山村,走进了这个受到省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走进了它嬗变背后的故事。
进入盛夏,两河村村民的活路并不多,这是水果种植的农闲时节。但是姚庆英可不这样想,“抓紧雨水较多的这段时间,把有机肥都上起,借着雨水渗透快,效果好。”
一大早,她就上“西坡果岭”去巡查施肥情况。“这是议事会上定好的,参加的村民就要保质保量把肥施好。”姚庆英边走边告诉记者,对于施有机肥这件事,她看得很重,她认为这是关系两河村村民能否持续增收、主要产业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走在园区绿道上,土壤改良、有机农业、品牌农业,一个又一个现代农业的热词,从她嘴里自然地蹦了出来。
“这是你自己想的吗?”记者问她,“全县都在推进有机农业建设,我学习好几道了。”姚庆英直率地回答。“西坡果岭”其实就是一个几千亩的丘陵果园,园区的道路按照绿道标准修建,并在果岭的最高点,修建了一个观景平台,可俯瞰两河新村。
“这边是椪柑,以前价格还不错,现在就一般了;那边是春见,今年价格卖到6元,好多村民就这一项收入十好几万;这修剪过的矮树就是‘高改’的晚熟杂柑,今后收入要指望它嘞。”沿着绿道在果园中行走,姚庆英对漫山的果树如数家珍,像来到了自己的家里。
谋发展
党员干部是“火车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两河村村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种植柑橘、草莓、猕猴桃,挖到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桶金。在这里,党员干部已成为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过去的两河村并不是现在这样青睐柑橘种植。作为蒲江县的传统产业,柑橘一度品种老化,市场行情持续走弱,柑橘几分钱一斤也是常事,柑橘烂贱到快无人种了。“全村搞卫生时,每家每户能扫出上万斤的烂柑子。”姚庆英说起当时的产业困境,仍然唏嘘不已。
最初愿意“吃螃蟹”的人总是少数。改良成晚熟杂柑,需要先投入一年,才能获取收益。“这个品种,那个品种,都是你们在说。”姚庆英还记得当时村民们的怀疑,“多年的柑橘种植并没有带来好的收入,再进行果树‘高改’,村民犹豫很正常。”但是品种改良,代表着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意味着未来的持续增收,不改不行。两河村党支部召开党员会,决定还是老办法,党员干部带头“高改”。
立说立行,在村民们迟疑的目光中,姚庆英和党员干部们大张旗鼓地在自家的果园实施果树改良。当年晚熟杂柑的改良就一举成功,来年的收入让所有村民信服——柑橘一斤最高卖到6元、一亩2万多的纯收入。事实面前,村民信服了。
80岁的村民李福华,身体硬朗,家里的果园一直是自己在管护,他曾经是最初“高改”的“抵制派”,如今,每到有柑橘技术培训,老人家每次必到。“过去我种的每斤6角,别人的新品种每斤6元。”李大爷服了,现在他成为新技术、新品种的“热衷派”。
“西坡果岭”过去是村民们的荒地,基本毫无经济价值可言,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片荒坡野岭。两河村党支部看到了柑橘产业的发展潜力,觉得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极其重要——不仅是带动林地所有者的增收,也是打造一块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党支部的行动和愿景感染了全体村民。一年多的时间,坡上就种满了猕猴桃和柑橘果树。同时,村里还趁热打铁,多方筹资300余万元,在果园基地里修自行车绿道和观景平台,成功打造了以骑游健身、观光休闲、采摘体验等为元素的“西坡果岭”公园。“我们测算了一下,仅此一项就实现人均增收400元以上。”姚庆英说。几年前,姚庆英带领村干部和一些村民到双流考察草莓产业,当时愿意干的人寥寥可数。“我带头、党员带头、干部带头”,姚庆英与村干部们带头发展草莓25亩,当年“五一”期间,一斤就卖了10多元,种植户一天的收入达数千元。草莓种植的经济效益,让村民们看在眼里并投身其中。如今,两河村草莓已发展到300多亩,成为西来古镇旅游配套的一大特色产业,年收入达到5000万元。
建新村
党支部是“主心骨”
红墙灰瓦、紫荆树、小菜园、独栋联排的小别墅……“两河逸园”的建设和管理,为村民参与村级事务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也让大家对党支部建立起高度信任。在他们心中,党支部就是他们的“主心骨”。
红墙灰瓦、紫荆树、小菜园、独栋联排的小别墅……依西坡果岭而建的两河逸园,是两河村村民共同的温馨家园、满意家园。
2011年,为进一步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两河村通过拆院并院和土地整理,筹集到9000万元资金,开始着手“两河逸园”村民新居建设。在项目推进中,尽管困难重重,但是村支两委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姚庆英组织村社议事会成员、群众代表、离职村社干部、无职党员代表直接参与到项目的讨论、决策和工作推进中。民主推选7名群众组成价格谈判小组,其中包括老支书赵成东等4名党员,专门负责“砍价”,其中1名负责记录谈判过程,并将价格向群众公示;推选4名群众分别管理涉及的钱、账、卡、密;推选10名群众组成项目质量监督组,全天候负责质量监督。村党支部对工作人员开展专业培训,对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在党员干部与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小区建设各项成本不断减少。如污水处理PVC管从报价129元/米,经过“砍价”变为104元/米,节省资金7.5万元。粗略估算,仅建设成本就节约900多万,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我从来没想到我们还能住进这么满意的新房子,参与建设的过程也很有意义!”谈判小组成员李兴炳这样告诉记者。
工作顺不顺,制度作保证。正是在这些村级公共事务处理中,两河村创新实施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组议事会成员、群众(代表)、党员、离职干部共同参与、共同商议、共同决策、共同完成的“1+4”基层治理工作法,形成重大事项村民票决、一般事项靠村规民约,民生事项点题质询的群众的事群众办制度,件件事情办在群众心坎上。人心思进,邻里和谐,全村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姚庆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两河村就形成了这样一条规定:村支两委干部不论是书记还是村长,工作大家一起干,工资全部平均分配,“两委”拧成一股绳,形成一个团结有力的好班子。这在蒲江县是一个特例。在她的带领下,两河村党支部连年被西来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赢未来
农村支部也有“吸引力”
在两河村,递交入党申请的年轻人,排起了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这不仅是两河村里年轻人的“时尚”追求,也是这个普通的农村支部所彰显的吸引力。
曾斌是目前村里递交入党申请的第13个人。而他回到家乡工作才短短三个月。80后的他放弃了在天府软件园的工作,回到两河村,虽然每月薪水只有原来的一半,但曾斌却工作得很开心,“这是一片希望的田野。”他描述得很诗意,其实曾斌看重的是未来农村电商平台的发展潜力。目前,他已经完成“两河村绿色农产品推广中心”的页面和功能框架设计。虽然还没开始运营,但电商味道已经像模像样。
说起写申请的缘由,曾斌说得很实在,“和我一样愿意向党组织靠拢的年轻人,都是亲眼看到了咱们村支部党员们的榜样力量,我们能体会到这种感召。既然回乡工作,成为他们的一员,是我的自愿选择。”
在两河村,家人外出务工,在家老人生病,不用担心没人照看,村支两委不仅垫付治疗费用,还会派专人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村民,因病致贫的困难户,没有自暴自弃,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没有过不了的“坎”,两河村党支部在全体村民心目中,已然成为牢牢的“靠山”。
成为他们的一员,在两河村却并不简单。新党员要过三关:入党为什么?当了党员干什么?党员信仰是什么?党员要有“五心”:公心、真心、爱心、良心、责任心;上至80岁老党员,下至年轻新党员,都要在全村群众面前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接受群众监督。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不简单”,才使得党组织在村里年轻人的心中更显魅力。
曾斌告诉记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后,村里就安排了老党员与他谈话。“入党可不是捞资本,更不可能捞票子。战争年代和和平年代一样,党员都得打冲锋。”老党员李兴炳的一番话,仍然言犹在耳。
入党必须过三关,在党更要亮承诺。“我承诺绝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我承诺服务一家村民,带动增收致富”;“我承诺自己种的果树绝不使用有毒农药”;“我承诺义务劳动两次”。两河村党员的承诺,没有高大的豪言壮语,只有服务群众、贴近实际的小事,庄重而可行:一个个承诺让我们看到的是,农村党员的朴实、基层支部的务实,共产党员这个称号在他们身上鲜活起来。
承诺重于山,践诺暖人心。村里的老干部倪怀学突然发病,村支部立即组织村干部送医院看病,垫付医药费并轮班照顾;村民杨竹秀的丈夫在回家途中不幸突遭车祸死亡,村支部立即派村干部赶赴现场,帮助处理善后和安抚家属,同时又组织村干部给予帮助和扶持;“老困难户”陈维清通过党员陈慧琴的定点帮扶,去年年收入达到3万元,彻底改变了家庭经济拮据的状况。
西坡果岭,两河新村,党旗正红。如今在两河村,党支部就是村民坚强的靠山,村民也是党支部最有力的依靠。有了这样的靠山和依靠,两河村群众的幸福生活其实才刚刚开始。
对话
再烦再委屈
结还得在老百姓那里去解
记者:我们注意到你1993年—1995年曾在外经商,1995年担任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生意做得怎么样?
姚庆英:两年我已经挣了20万,当时很管钱了。
记者:那为什么又想到回村当支部书记呢?
姚庆英:一次回家,有些村民听说我回来,就都跑到我家,要我回村里带到大家干。开始我死活不答应,后来镇上的领导专门跟我谈了一次,希望我回村里担任支部书记。就这样干到现在。
记者:听说你家这几年柑橘收入很殷实。是否是因为家庭致富,才能让你安心服务村民?
姚庆英:在村上工作,为村民服务。首先就应该把自家产业搞起来,必须要有经济支撑,否则干不好工作的。
记者:我们看到你在村民中拥有较高威信。如果有事议事会定不下来,你会怎么办?遇到纠缠不清的村民,无理取闹的村民,又怎么办?
姚庆英:议事会有程序,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说理为主,一次说不清,说两次三次乃至多次。群众并非真的听不进去,关键是你说得到他们关心的不。
记者:你觉得村民是听法的,还是听你的?
姚庆英:村规民约要以法律为先,只有依法治村才能让农村的建设顺利进行下去。现在村民都有一定法律意识,有些事听我的,是因为我依法办事,在法律范围内,为他们服务。
记者:做了21年支部书记,你感到烦不烦?有委屈没?能不能说一两件最委屈的事。
姚庆英:遇到村民不理解不支持工作时,还是烦。但再烦再委屈,结还得在老百姓那里去解。修两河逸园时,有一位村民不愿调地,怎么做工作都不行,一去他家就挨骂。眼看小区就要“黄”在这件事上。我没有放弃,干部做不通,就请这位村民的亲戚朋友做,轮番上阵,我把党员会都开到他家门口。最后,这位村民还是站在了大多数村民利益的一边,同意了调地。
记者:给我们说说,最近在忙的事,未来两河村还要咋发展?
姚庆英:一是继续把院落整治搞好,让散居农户也有小区一样的生活环境。二是修气调库,把产业提档升级,种出真正的有机水果。三是未来两河村,还打算搞乡村旅游,多产业经营,发展电商平台,把水果卖好,让更多村民能尽快致富奔小康。
记者手记
唯有深入 才更精彩
村支书是全国劳模,党支部受到省委表彰。去之前,地处偏远的两河村究竟是什么样,我们很是好奇。
“七一”前夕,我们带着这份好奇,两次走进位于蒲江县西来镇的两河村,真正当了一回记者。
从果园基地到整治中的院落;从村委会到村民家中;从面对面的对话到集体采访;从边走边聊到深入的交心谈话……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的好奇逐渐变成疑问: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堡垒作用从什么地方体现?党员靠什么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写入党申请书,背后有什么故事?
谋产业发展,党员干部当“火车头”;建村民新居,支部成为大家的“主心骨”;凝心聚力靠党员“五心”,党员把身份、承诺、行动都“亮”上墙,接受群众监督。与直率的村支书姚庆英对话时,一句:书记干了20年,你有委屈吗?瞬间打开了采访主角的话匣子,一段段让人难忘的故事成为我们宝贵的素材,也使我们之前的疑问找到了答案。这就是“在路上”的魅力。
“村民自己建的小区,钱不多但水平高。”“公心、真心、爱心、良心、责任心,‘五心’很接地气。”“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借鉴。”采访结束,两河村留给我们的思考和讨论远没有结束。
精彩总是在路上。作为全省全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两河村的故事还会更加丰富生动,两河村群众的生活将会更加幸福多彩。我们有幸记录和见证着这一进程和变迁。
唯有深入,才更精彩。
为了这份精彩,我们永远在路上。□本报记者 洪继东 师江 摄影 于谭阳
原标题:西坡果岭党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