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一项重要文化产业项目推广活动,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暨“创业天府 文创成都”集中示范活动,昨日,在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五洲情一楼大厅举行。该活动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文化厅主办;成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此次推介会汇集了100个文化产业招商项目,现场签约了14个合作项目,总金额超过300亿元,涵盖非遗保护性生产项目、文博旅游、动漫手游、创意设计、影视制作等多个文化产业领域。
业内专家表示,此次活动为文化产业交流合作、促进项目推广、加速项目落地、吸引创新创业、塑造品牌形象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也为推动当前文化产业发挥资源优势、探索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成都乃至四川省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搭建起一个重要的交流展示平台。
全程保税服务
促进非遗项目国际交流
在昨日推荐会签约的项目中,“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文化保税服务项目”格外引人关注。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与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组委会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关系,宣布该中心将为非遗节提供全程文化保税服务。
为更好地实现非遗文化保护、文化展示展演、文化贸易,以非遗节为平台,搭建起境外非遗文化及产品入境参展、交易的绿色通道,加快推进世界非遗产品集散地的建设,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将为非遗节提供多种优质服务,其中包括非遗节境外展商文化保税服务,为来自境外的展商的文化产品、演出道具、展览展示物品、设施设备等提供专业物流、保险代理、快速通关、保税仓储、保税展示、保税交易等一揽子保税服务;为非遗节组委会提供文化保税平台服务,设置非遗文化保税分会场,满足高价值文化产品的参展需求;此外,该中心还将提供境内非遗产品赴海外交流、展示、交易的全程保税服务。
据了解,在举办上一届非遗节时,成都还没有艺术品保税仓,许多境外的参展物品在入关时遭遇了不少“困惑”,如展品进入境内所需通关时间较漫长、清关手续较繁复等,这些问题给非遗节的顺利举办带来不少阻碍。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是西部第一家文化保税平台,拥有专业的运营团队、领先的物流条件和安全快捷的仓储空间,可满足不同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保税仓将为非遗节涉外展商的文化产品“保驾护航”,为其提供更专业化、标准化、国际化的保税服务,降低文化艺术进出口企业运作成本,提高通关效率。参照往年惯例及市场测算,非遗节每年可提供保税服务的展品、道具、商品、文化将超过亿元。随着非遗产品集散地的推进,将会吸引来更多的商品。
“非遗节是成都唯一一个国家级的文化节会,通过前几届非遗节的举办,非遗节越来越有影响力,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参展商。我们非常看好非遗节!”成都艺术品保税仓库董事长温雪倩告诉记者,“利用文化保税平台,将吸引更多展商参会,扩大非遗节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和非遗节组委会签约的项目,他们将以非遗节为平台,搭建起境外非遗文化及产品入境参展、交易的绿色通道,加快推进世界非遗产品集散地的建设。“不仅如此,我们目前已经与很多国外的自由港、保税区和国家第三方公司有了良好的合作。借助我们的平台,也能进一步推动本土非遗的相关艺术品走出去。”温雪倩说道。
探索产业发展
传统漆艺融入现代生活
今后,我们的餐具、茶具、文具乃至家具等日常生活用品,也许将有一个更传统、更时尚的选择——漆器。昨日,在产业项目推介会上,非遗传承机构天鑫洋带来的产品令人眼前一亮。在中国历史上,漆艺曾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然而随着生活方式与审美方式的变化,传统漆器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收藏品和陈设品。如何让漆艺融入现代生活?如何处理好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艺术的关系?天鑫洋带来了全新探索。
记者在推荐现场看到,一组由盘、盒、罐有机组成的馨香漆艺套件作品尤为抢眼。该作品构图新颖,虚实相间,冷暖相宜,是难得一见的漆器精品。天鑫洋集团的王岳峰向记者介绍道:“这件作品名为‘馨香漆艺套件’,出自尹利萍大师之手,是通过纯手工耗时一年制作而成。” 王岳峰坦言,作为四川省唯一一家漆器产研基地,天鑫洋不仅要有序继承传统,更要谋求有效创新发展。目前,大多数漆器还停留在大型礼品、摆件上,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打破传统思路,让漆器以“日用良品”的形式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中去。
漆艺传统的手工性、艺术性,决定了漆器不能采用大工业方式生产,只能通过手工制作,同时也只能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在探索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漆器如何才能达到理想的量化标准呢?王岳峰说:“我们的目标是让大家能够真正拥有第一件属于他们自己的‘漆器元素’用品。”未来,天鑫洋集团将秉承“金字塔”式的产品研发理念,将私人收藏、镇馆之宝级别的漆器艺术作品置于“金字塔顶端”;针对大众的漆器产品,如漆器日用品类,将投入研发的中坚力量;而更广大深厚的塔基,则是新颖别致的旅游纪念品,包括笔、笔记本、明信片等,甚至还将与电子消费品相结合。
“互联网+非遗”
让非遗文化贴近大众生活
当传统文化遭遇互联网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作为一个专注于非遗的电商资讯平台,“扑满爱”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大多数非遗产品不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就是仅在有限的圈子里销售。少数经过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虽然能走出去,但难成气候。该负责人说:“在互联网上搜索非遗传承人的资料,可以说是少得可怜。因此,普通大众获得非遗信息的途径十分有限。仅靠非遗传承人的力量来推动非遗产品的销售,简直太难了。”
摆在眼前的困境似乎很难冲破,但也让有心人从中看到了机会,于是就有了“扑满爱”这个全国首家专注于非遗的电商资讯平台。据介绍,该公司前身是一家广告公司,在长期的广告业务中他们发现,很多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十分窘迫,于是萌生了通过互联网搭建一个非遗资讯平台的想法。
打开“扑满爱”电商资讯平台,记者看到,平台上的产品分为彩扎织造、刺绣挑花、髹漆传承、民间绘画、雕塑雕刻、饮食非遗等七大板块。该平台自今年1月10日正式上线以来,已入驻上千种全国各地经过审核的非遗产品,囊括数百条非遗行业的热门资讯。“‘扑满爱’的宗旨是致力于让非遗文化贴近大众生活。”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平台将大众日常消费行为与文化保护行为进行链接、融合,向大众普及非遗文化保护意识,同时还有专业策划团队为非遗传承人和商家进行产品包装和推广。凭借优质的服务,“扑满爱”还成为深受非遗爱好者、收藏者信赖的交易平台。
“非遗产品销售,仅是我们最基本的一项业务。”该负责人说,“扑满爱”的发展是有备而来,也是循序渐进的。在平台最初设立时,他们以电商、资讯为主要内容,以创意众筹为辅助动力。从今年3月起,在现有电商平台基础上,侧重发展非遗资讯板块“传承”,通过组建专业编辑团队,收集并报道非遗行业的最新资讯,挖掘非遗传承人与非遗文化的故事。此外,平台还将开通“众筹”板块,邀请非遗传承人与创意设计师进行合作,使传统技艺与创意思维相互碰撞,激活非遗文化的新活力。“扑满爱”还与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育基金”,平台上的所有商品均设定定额捐赠资金,每售出一件商品,便会有一份公益资金捐入“非遗保育基金”,用于补助非遗传承人。
值得一提的是,“扑满爱”还一直致力寻找具有文化价值却逐渐没落的非遗村落参与非遗项目保护扶持工作,通过打造非遗生态村完善非遗产业链。此外,该平台通过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多所高校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共同打造一条集设计研发、生产制作、线上销售与实体体验为一体的完整生态产业链,面向全球市场,促进非遗走向市场。
本报记者 王嘉 摄影 于谭阳
原标题:非遗文化产品在成都可享受保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