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建设成都“文化之心” 锦江区打出文化+创意组合拳

2015-10-29 07:19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廖雅莉   责任编辑: 马兰

m_734e177138001b2a9b0f018dc093ed63

第十三届中国合唱节在成都锦江区开幕。

m_3fc66ea910d74f375cda18abe9bac4c6

2000家文创企业“筑巢”锦江 全区文化投入超8000万元

“You make me feel like I’m livin’s a teenage dream……”10月25晚8点,红星路广场,灯火辉煌。60位着装统一的年轻人,唱着美 国 歌 星 凯 特·佩 里 的 名 曲《Teenage dream》,并配以帅气的舞步,吸引了诸多市民驻足观赏。这场特殊的表演,是为了给第十三届中国合唱节“热身”。该合唱节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举行,至今已延续30多年,曾分别在北京、海口、深圳等城市举办。

如此高规格的音乐文化盛宴,为何今年会花落成都市锦江区?华西都市报记者了解到,合唱节之所以与锦江区结缘,离不开其背后的文化建设支撑。自2012年起,锦江区就提出建设成都“文化之心”的目标,在300个社区院落设立了免费书屋,建成了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打造了“春熙放歌”、“锦江之夜”、“社区文化艺术”三大文化惠民品牌,各类文化艺术演出数不胜数,年均用于文化事业建设的财政资金更是超过8000万元。

在互联网+的当下,传统文化不能没有创意辅佐。为打造全区的文化创意产业,锦江区相继制定出多个文件,为创意设计业开路。在空间载体的打造上,积极搭建公共平台,以园区化和楼宇化为模式,通过创意点石成金。截至今年10月,锦江区已成功打造出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爱盒子等文创载体60多万平方米,聚集文创企业近2000家,规模位居成都市前列。

文化之·翼

300余个社区院落设书屋锦江区15分钟文化服务圈实现全覆盖

62岁的龚勋惠是锦江区的一名渐冻人。她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无法动弹,轮椅上一坐就是13年。虽然疾病“冻”住了她的身体,但并未“冻”住她的生命。虽然出门不易,但经常却有人登门表演,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带去光亮。

这帮人是锦江区“一个人的剧场”的志愿者。他们由400多人组成,专门关注锦江区内高龄、孤寡、空巢、独居等老人群体。针对一个观众“私人定制”剧场,为其表演武术、舞蹈、芭蕾、喜剧等节目。

其实,这种社区关怀服务机构,在锦江区内还有很多。每年,锦江区政府都要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花钱让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免费进入社区。

早在2012年,锦江区就提出了打造成都“文化之心”的概念,而第一步就是向社区延伸。记者了解到,除了社区关怀服务外,锦江区还建立了“区、街道、社区、院落”四级文化活动阵地网络,当年便投入6000万元,建成集文化馆与图书馆为一体的区文化中心,为不同人群提供文化创作、文化体验、盲文阅读等服务。

同时,在16个街道建立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在117个社区建立综合文化活动室,实现电子阅览全覆盖、图书借还“一卡通”。值得一提的是,锦江区还在300余个院落设立了“社区书屋”,并在五桂桥社区试点“儿童之家”,实现了全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城乡全覆盖。

文化之·力

年均文化事业投入超8000万文创载体超60万平方米居成都前列

如果说社区文化的打造,为锦江区文化建设插上了一双向上的翅膀,那么文化创意产业就是其在铸造成都“文化之心”的过程中,注入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自2007年起,锦江区率先在成都调整产业结构,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1+4”现代服务业体系中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力推进。此外,还相继制定出台一系列文化创意类文件,为创意设计开路,并在房租、人才、税收等方面给与扶持。

在红星路一段,一座造型奇特、充满想象的现代主义建筑,吸引着来往人群的目光。在建筑物上方,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九个大字,昭示着这座建筑物的雄心。作为锦江区文化建设的载体之一,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以“红星路35号”为核心,打造了多个广告、文化产业基地,成功吸引近300家广告类企业入驻,园区产值也逼近百亿。

除了成都国家广告产业园外,爱盒子创意空间、锦斓艺库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已成为成都市文化创意的“乌托邦”。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锦江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载体已经超过60万平方米,文化创意类企业接近2000家,位居全成都市前列。

作为成都中心城区的一部分,锦江区还是国家确定的“商贸繁华区”。如何在商贸上做文章,使之与文化完美融合?去年10月,成都东湖公园,中西部首家艺术品保税仓库——成都艺术品保税仓库正式揭牌。这个耗资6000万元,集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物流、仓储、鉴定及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打通了“西部高品质艺术品走出去、境外高品质艺术品走进来”的交易通道,弥补四川省城市艺术品交易市场空缺。

不止于此,锦江区还在塔子山、金像寺和三圣乡成功打造出三个艺术聚集区。以三圣花乡为例,这里吸引了许燎原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蓝顶艺术中心落户,还让周春芽、何多苓等当代艺术领军人物将其工作室设立于此,成为成都乃至四川艺术界的“世外桃源”。

客观地说,锦江区的这股文化之力,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据了解,锦江区建立了稳定递增的文化投入机制,近3年来,全区文化事业经费年均投入8275万元,人均文化事业经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对文化创意产业投入,更是年均增长30%以上。

同时,锦江区还设立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扶持资金,支持区内重点文化创意企业发展,仅去年就投入了3000万元。

文化之·融

挖掘区域文化软实力糖画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成都的“文化之心”,除了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指数、打造创意之城外,还要注重城市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在这方面,锦江区已经走在了成都市的前列。

府南河经跨锦江区而过,它流过合江亭,穿过廊桥,经九眼桥继续向下。在这片区域里,现代时尚与历史古迹相得益彰。一边是灯红酒绿的九眼桥、兰桂坊酒吧区,一边是安静闲逸的水井坊。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以酒文化、水文化、交子文化为一体的水井坊建筑遗产,锦江区把水井坊规划成了馆、驿、会、坊四大主题片区,引入艺术品体验馆和特色购物店等高端商业,推出休闲娱乐和民俗演艺功能,打造了以成都精致生活方式体验为特色、成都传统文化与都市国际风尚高度融合的文化商业社区。

和水井坊一样,位于红星路、大慈寺片区的太古里,也是依靠城市更新过程中,充分利用历史文化保护区、宗教寺庙、历史建筑等资源,打造成的特色文化街区。如今,开业已半年多的太古里,已经成为成都及外地游客的时尚圣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锦江区自2007年以来,已完成了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其中水井坊酒传统酿制技艺、成都糖画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全区还建立了3个非遗传习所,目前共有13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组织传承人参加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国内外各类民俗文化活动,提升区域的文化软实力。

华西都市报记者殷航(图片由锦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原标题:建设成都“文化之心” 锦江区打出文化+创意组合拳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