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珠成链
装满“米袋子”、“菜篮子”
年交易额230亿元以上的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晋升“国家级”——近日,农业部下发文件,明确“同意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依托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共同建设国家级彭州蔬菜市场”。这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蔬菜市场。
“米袋子”、“菜篮子”,一手连着农民增收,一手牵起市民生活,既是关系城市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也是事关“三农”的“一号工程”。
在这份使命感的驱使下,5年来,成都农业连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化经营的意见》、《关于进一步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目标锁定粮食安全与民生福祉。
“十二五”期间,成都规划建设总面积达367.15万亩的“10+7+3”示范基地(园区、带),整合资金总投入39.3亿元。2015年,全市全年粮食总产量达229.6万吨,蔬菜(食用菌)总产量560万吨、肉类总产量69.2万吨、水果总产量120万吨、水产品总产量10万吨。
同时,成都还重点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现代种业、绿色生态农业等高端产业发展,串起一条“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5年来,成都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达到1000亿元,现代种业产值达65亿元;绿色生态农业面积超过50万亩。今年以来,成功引进总投资15亿元的亿佰家四川彭州(九尺)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全市新签约引进农业项目127个,投资总额达到178.8亿元。“一三互动”同样精彩。成都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把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打造具有现代农业形态、历史文化底蕴、乡村文明气息的乡村旅游景点,累计接待游客4亿人次、总收入超过630亿元。
农村更美
农民腰包“鼓”起来
冬日晴朗的阳光照射在“幸福炉坪”4个大字上。对于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村2000多名村民来说,现在的生活与往日有了太多不同——水电气全通,给日常生活带来了便捷,而产业的崛起,让新生活显得倍加有盼头。《桃花源记》中流传1000多年的梦想,正在成都逐渐投映进现实:新都区新繁镇高院村,村民们的“小别墅”前果树成荫;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草莓基地已初具规模……
类似这样的幸福美丽新村,2015年,成都全市已建设652个,幸福美丽新村示范村155个。累计建成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3910个,惠及150多万农户。
构建农业农村建管体系,成都将把农业规划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新农村建设等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制定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两个导则”,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现现代农业产业规划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
新村要有新产业。成都规划建设10个10万亩以上规模的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基地、7个2万亩以上规模的现代农业精品园区、3条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规划面积367万亩,涉及14个区(市)县127个镇(乡),通过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搭建产村相融新载体。
农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成都认真落实农民增收区(市)县委书记、区(市)县长负责制,积极拓展农民就业创业、产权流转、入股分红等多元化增收渠道,试点开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2015年,成都完成第三轮第一批农村扶贫开发,全市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20元,同比增长16.03%。
原标题:跨越提升 五年耕耘书写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