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产业集群态势
在《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2014-2017)实施计划》中,新材料与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一起,被明确定位为加快发展的产业。为此,成都市制定了新材料产业推进方案,明确以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等为重点发展方向。
在项目建设方面,成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新材料企业的摸底工作,邀请专家对全市新材料企业进行现场确认,并下发成都市新材料企业和重点新材料企业名单,对155户新材料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对中材股份、鲁晨科技、蓝星新材料等20多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重点推进中蓝晨光、鑫炬矿业、台嘉等项目建设。
高端化发展以保持技术领先,注重自主研发,服务高端发展,形成行业先导为主攻方向,突出生物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型功能涂层材料、激光晶体材料和石墨及碳素制品材料领域,重点抓好银河磁体、环碳科技、东骏激光、嘉州防水等项目。
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西南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联盟。联合中材、中建材等企业组建新材料成都技术服务中心;完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发展顶层设计,分专项启动行业发展行动路线图。
下一步,成都将以新津等为核心区,支持试点示范,突出应用带动,鼓励产业化发展,支持在蓉举行全国性专题论坛,形成产业集群态势。在产业规划方面,成都将突出“五大五高”产业主攻方向,加快发展应用型新材料和新材料制成品,延伸产业链条,占领本地市场,服务重点产业,针对服务项目建设,相关部门将携手促进中蓝晨光、鲁晨、阿克苏诺贝尔、硅宝等企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加强校地协同创新合作
成都,拥有着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一大批具备国内一流研究实力的高校与科研机构——四川大学的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是全国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材料研究、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材料与西南石油大学油田用高分子材料研究等都具有相当的优势。此外,成都在城市区位和人居环境、人才资源等方面也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它们能够源源不断地为成都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下一步,成都将进一步加强与在蓉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重点推进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新材料产业园”,落实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与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的“先进高分子材料中试孵化基地”的建设。
【共话发展】
新津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目前,新津新材料产业共签约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1个,累计投资额达175亿元以上,初步形成了以中蓝晨光、鲁晨科技、中材高新为龙头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以新筑轨道交通产业园为引领的轨道交通新材料产业,以硅宝科技为代表的高分子新材料产业,以中德型材为核心的建筑新材料产业。
同时,为全面落实新一轮发展目标,推动联系企业制度化、常态化,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新津建立了“一对一”的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关心指导企业发展,加快促进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经济发展后劲。
下一步,新津将全面贯彻落 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围绕全市“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增强发展动力,坚持“独立成市”,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新城——整个新材料产业功能区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集总部研发、生产制造、贸易博览、生活配套等功能于一体,以“生态之园、特色之城”为形象定位,发展定位为“特色鲜明、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新材料产业城,初步建成天府新区战略型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高地。
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院长助理洪江:这几年,成都已快速崛起成为国内可以排名前10位的新材料产业之城。作为国内发展最快的新材料产业园区,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经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一头衔在全国仅有两家,另一家在江苏连云港)。除了国家级新材料基地,这里还是四川省特种高分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四川新型工业产业基地,其创新和研发能力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
具体到新津来说,这里聚集了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20多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有院士工作站的企业2家,还有全市唯一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和全市唯一的新材料创业苗圃和孵化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容小觑,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齐士原:下一步,中蓝将在成都大力发展工程塑料、有机硅、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等三大板块,并由此衍生发展工程设计与总包、测试和信息权威平台等相关产业链,依托多个科研项目的产业化与技术转让,力争实现工程塑料、有机硅、高性能纤维和复合材料产能2.75万吨,总销售收入突破12亿元。
朱亚希 本报记者 李自强
摄影 刘阳
原标题:新材料产业:规模化与高端化两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