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五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思路的酝酿和提出,可以说经历了跨越5个年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从2012年到2016年,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前后这5个年头。而这个探索和实践过程,始终是围绕对我国新的发展起点上的经济发展趋势应当怎么看、我们应当怎么办来展开的。”
全国政协委员施芝鸿认真地看着“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在7日下午的小组讨论里,他提出了对规划纲要(草案)许多很有见地的修改建议。作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的他,曾参与起草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11日晚7时30分,施芝鸿委员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独家专访,谈到了目前最为火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路出炉过程,也对人们关心的话题给予了回应。
●民营经济发展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成都商报记者:3月4日,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别联组会时强调,要强化政策落实,增强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您能为我们的读者解读一下总书记讲话的意义吗?
施芝鸿: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讲话,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最全面、最系统的论述。讲话充分体现了从供给侧发力,通过“政策供给”,引导我国经济结构优化;通过“制度供给”,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提高企业投资信心,改善企业市场预期,使民营企业同国有企业一样,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冲破所谓“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过程中,充分释放增长潜力,使我国整体经济更加充满活力。
总书记讲话中提出建立新型政商关系,并且用“亲”“清”二字来定义这一新型政商关系,这是对那些贪腐官员一度既利用官场权力搅和市场资源配置,又助推市场利用资本搅和官场资源配置,既破坏我国官场政治生态,又破坏正常政商关系的一种拨乱反正;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新型政商关系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撑了腰、鼓了劲。他们说,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民营企业家廓清了迷雾、指明了方向,让他们倍感定心、安心、放心,民营经济发展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五年探索和实践,有了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和揭示
成都商报记者:最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变成了热词。类似这样的政策,在出台时一般会经历哪些过程?
施芝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思路的酝酿和提出,可以说经历了跨越5个年头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从2012年到2016年,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前后这5个年头。而这个探索和实践过程,始终是围绕对我国新的发展起点上的经济发展趋势应当怎么看、我们应当怎么办来展开的。
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这里不但提出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历史任务,而且指明了这些重大结构性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在,人们对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早在2012年就提出来了这一点了解不够、重视不够。这是第一阶段。
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三期叠加”和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这是中央强调结构性改革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央是把“结构调整阵痛期”,放在“三期叠加”的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逻辑框架下来认识和对待的。
第三阶段,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怎样认识、适应、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了系统论述。在论述过程中,再次强调了对我国经济实行结构调整和结构改革的问题。
第四阶段,2015年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结构性改革”之前加上了“供给侧”,变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强调我国结构性改革、调整的当下问题主要在供给侧,另一方面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第五阶段,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性质、内涵、要求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目前的供给侧产品、质量、服务,都还跟不上消费者需求所发生的变化。中高端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一方面影响了我国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大量“需求外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满足消费者多元化、升级化、个性化消费需求。通过提高供给质量,既扩大国内巨大消费需求,又把严重外溢的消费逐步引导回来。总书记还说,供给侧和需求侧这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我们党的最高领导层、决策层,经过跨越五年的探索和实践,对我国经济在结构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中供给需求两侧都存在一些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才有了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和揭示。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了,对症下药就好办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推出的类似重大改革举措,差不多都经历了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每项重大改革举措又总是展现了精神变物质的巨大力量,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形成和落实也必定是这样。
●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
成都商报记者:您现在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是什么?
施芝鸿:个人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当然不少,但我现在最关注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生产端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如何妥善做好下岗分流职工安置工作,切实防范经济和社会风险的问题。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都强调,要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企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中央还提出,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中央还专门安排了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重点用于退出产能过剩企业职工分流安置。也就是说,在促进钢铁、煤炭等行业脱困和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把职工安置作为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还强调,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
成都商报记者 王继飞
原标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如何出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