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声音/
允许占用人行道反而走路更通畅
26岁的张小姐,在西安中路附近的一家商业大厦上班,因为公司不供应午餐,张小姐一直在附近的餐饮店吃饭。
“对我们来说,最主要的影响当然是有没有位置坐啦。”张小姐中午12点下班,下午1点半就要求上班,对她来说,排队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总是担心迟到,因此心里那个着急啊。”因此,张小姐一直支持餐饮店将桌子摆出来。
4月8日,在这里开始试点临时占道经营后,让张小姐惊喜的是,占道经营不仅没有影响行人走路,相反街面变得更通畅了。
“以前有时候,他们也会把桌子摆在外面,但是没有人管,都摆得乱七八糟的,吃饭的人也多,整个感觉就是乱。”张小姐告诉记者,试点以后,桌子都摆在指定的地方,反而使走路的地方更多了。“排得整整齐齐,看着也特别舒服。”张小姐说。
“我们也在摸索,也会针对试点中出现的状况进行一些调整,比如停车问题之类的。”成都市城管委市容秩序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后将在成都的规范区内,根据实际情况推广这种试点。 华西都市报记者谢燃岸
见习记者杨晨 摄影雷远东
立即评
堵不如疏尊重民意的选择
□李晓亮“市容”这个概念,一直是城管执法领域的一个焦点。此前很多关于城市管理的热闻,引起一波波讨论。争论的关键,是只要整齐划一的审美,还是重视民间诉求?
城管摊贩的“猫鼠游戏”,是一律禁绝的执法思维,造成了“躲猫猫式”的长期拉锯。因为民间活生生的诉求,是不会因为行政审美需要而自动灭绝的。市政执法和民众需求相结合,人性而科学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堵不如疏,秩序来源于满足合理诉求的制度规范,而非靠无视现实需求,强压禁绝营造的虚幻仪式感。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要说成都城管部门探索的分时分类试点改革,是一招绝妙好棋。
首先,它正视需求,尊重民间诉求和市场力量。诚如市民所言,就算没试点时,午间高峰,生意火爆店铺,也从来都是自行搭设桌椅,越门经营。只不过这是不得已的业内潜规则,暂时上不了台面,遇执法巡视,还得躲猫猫。不但增加彼此成本,反而造成短暂混乱。既然现实如此,不如因势利导,进行规范试点,互利三赢——商家、民众和执法者,都能从中受益,何乐不为?
再者,试点规范后,有利于统一谋划,针对性升级。比如,施行中,根据反馈,琢磨应对。午间试点,若效果明显,是否能顺势推至晚高峰?试点区域扩大,在场所、设施、卫生、安全硬性条件外,哪些地方还可弹性取舍?
而违规处罚,安全维护、垃圾、油污清理和超时经营中,也应有一个价值排序。比如导致现场混乱,影响交通甚至公共安全,以及公德欠缺,环保意识和措施不力,造成严重污染的商家,显然比那些经营规范得当,单纯因生意原因导致占道时长与规定有出入的,性质恶劣得多,处罚也应有区分,前者重惩,后者则可酌情减免。连带责任一项,也当有此轻缓之分,若只一家屡教不改者可独罚,不能让老实经营者跟着受罪。
如果,试点规范,效果颇佳,且监管执法到位,民意好评率飙升,类似这样的改革举措,自然多多益善。城管改革不止一个分时分类,当然也不局限于城市管理,其他各项关乎民生的公共政策、行政执法,都可以此而进,尊重市场,敬畏民意,一切以公共利益为导向,最终结果都不会差。
原标题:餐桌摆上街边边今后不得遭撵了 成都中心城区6条街道试点分时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