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古羌水磨漆艺重生
感言: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不断创新,这样才有生命力。创新并不是推倒重来,还是要坚守一些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水磨漆技艺里的擦色、贴金、镶嵌、漆雕、堆漆等核心的技艺是机器代替不了的。如果全用机器做,只能做出一件工业品,而不是艺术品。
——北川水磨漆艺传承人 朱红志
□本报记者 邹俊川
5月4日,在北川县安昌镇纳溪村北川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的创作室里,朱红志手执铁笔,正细心地在花瓶的银片上雕刻着荷花鸳鸯。在他手下,鸳鸯不仅栩栩如生,色彩还会随着角度不同而变化。
朱红志,是北川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完整掌握北川水磨漆艺的唯一传承人。“水磨漆制作过程全部由手工操作完成,要经历干燥、砂磨、抛光等几十道工序,有的精品甚至上百道工序。”朱红志告诉记者,光是制作这么一对水磨漆鸳鸯花瓶,至少要花两个月。一些雕漆佳作甚至需要两年多的时间。
朱红志17岁拜师学艺,当时一起拜师的有二十多人,现在只剩下朱红志还在坚持这门古老技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朱红志水磨漆家具厂毁于一旦,他30年收集整理的资料被深埋地下,这位羌族汉子一度萎靡不振。
2009年,水磨漆工艺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而朱红志也被省文化厅批准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当地政府还在北川新县城专门设立了古羌水磨漆传习所。2013年,朱红志从银行贷款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
如今在公司的厂房里,已经摆满各种水磨漆桌子、凳子、茶几等家具成品,表面光亮如镜,所绘的山水、人物和花鸟形象生动,立体感十足。“古羌水磨漆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朱红志说,他结合羌族民族绘画特色,广泛地与金石篆刻艺术、书法绘画艺术结合,丰富了水磨漆的内涵;创新了水磨漆的提炼精制方式,在原有红黑色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其他3种色彩。
在朱红志的创作室里,还摆放着几包唐卡颜料,“我们需要向其他艺术学习,取各方所长。”朱红志说,为了拓宽市场,现在企业还在调整方向,生产一些普通家庭能够消费得起的餐桌、茶几等生活用具。
原标题:因为坚持,所以精彩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