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与生长
“想要给予一个村落真正的生命力,光建房是不行的。”双流对口支援巴塘指挥部指挥长杨金富很清楚,以产业造血,才能让新村的蓬勃生命力“可持续”。
其实,对产业,王大龙村并非没有想法。土登说,“我们想搞蔬菜产业想了很多年,但一直都不敢。”
不敢,是因为没有经验。这个囿于藏区高山中的村子里,从来没人种过蔬菜。但双流对口支援巴塘指挥部却从中看到了巨大的潜力。
经过调查,由于巴塘县的气候高寒、土壤相对瘠薄,蔬菜种植面积较小,全县90%的蔬菜都是从云南运过来的,新鲜蔬菜很是“抢手”。以南区海椒这个蔬菜品种为例,县城的菜市场里,刚上市时每公斤价格在22元到30元之间,上市高峰期也能达到每公斤近10元。“种蔬菜在这里很有致富空间。”同行的援藏干部付家毅说。
而让土登们望而却步的“高山蔬菜种植技术”,对背靠成都这一农业技术资源富集地的双流来说,并不是难事。
很快,援藏干部们在村里启动了蔬菜种植技术培训,并引进双流的农企对接模式,鼓励村民直接与企业展开直供合作。在双流的技术支持下,王大龙村已经有了1.4公顷蔬菜种植基地,并与位于旁边正在建设中的苏哇龙电站建立了农企对接关系。
“这个月底,当季的白菜、莴笋一成熟就会直供给苏哇龙电站。”土登指着脚下的菜地说,“这个电站现在有1万多名工人,我们计划接下来将蔬菜基地扩大到200亩。”
与打造蔬菜产业同时进行的,还有针对玉米等传统农作物的“技改造血”,以及探索发展酸石榴产业的“经济林造血”。“王大龙村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已经由2012年的3900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5960元。”付家毅介绍。
质变与新芽
从蔬菜基地抬头往上望去,王大龙村背后的大山上,有一条盘旋的山路。这条路,不管是对于援建方双流,还是被援建方王大龙村,都是一个惊喜。
去年,王大龙村对双流对口支援巴塘指挥部提出,想修一条路:“我们想要发展旅游。”
这是一条计划之外的路,但双流慷慨伸出了援手。
5月16日下午,记者跟随土登,乘车踏上了这条路。从王大龙村到达“尽头”的工地,一共8公里。“再修两三公里,就能到一座非常美丽的神山。大概6月底就能修完,等路通后,就要在沿途选好的位置种桃花了。”土登说,这些发展思维“都是受双流的启发”。“当王大龙村说明为什么想要修这条路的时候,我们觉得很惊喜。”杨金富说,在双流援建巴塘的过程中,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这种“发展思维上的质变”,“藏区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本地的人民。”
体现“质变”的不光是这一条路。王大龙村种了很多核桃树,村支书土登家的房前屋后也种了不少,不过有三株看起来不一样,“王大龙村传统的品种卖不起价,我就找双流的援藏干部帮忙,找专家来给这三株做了新品种嫁接,效果好就推广。”
在王大龙村的核桃树“种植史”上,这三株核桃树“前无古人”。刚嫁接不久的枝干上,鲜嫩的新芽正在积极萌发。
原标题:援建,让他们住上了新房学会了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