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画里乡村”双沙焕然一新

2016-10-20 09:29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史建婷

群山环抱中的双沙镇。本报记者 付真卿 摄

10月12日,寒露已过,泸州市古蔺县双沙镇场镇周边的农田里,村民正忙着种油菜。农田四周,高耸的喀斯特地貌山峦将双沙场镇拥入怀中,中间一道凸起的山峰将整个场镇几乎劈为两半,一条小河从场镇蜿蜒穿过,宛如广袤田野上一条缎带。

独特的地形,注定了书写传奇。1935年2月15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军委纵队抵达白沙(今双沙镇),在此发布了《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和《告全体红色战士书》两个长征路上的重要文件。

81年过去,当年毛主席亲手种植的香樟树已枝繁叶茂,红色精神滋养的双沙镇在产业发展和新村建设浪潮中,继续抢拔头筹。

红色遗迹忆往昔峥嵘

双沙易守难攻,至今还留有不少红色遗迹。

场镇中间凸起的山峰上,依然可见红军用于侦察放哨的“红军洞”,场镇上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住所保存完整,横跨河流的“红军桥”原貌依稀可辨。最著名的当属紧邻双沙镇政府的白沙会议旧址——这处有两层小楼的院落,原是当地崔姓人家的祠堂,今是双沙镇白沙社区临时办公场地。

1935年2月15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军委纵队从云南扎西(今威信县)转战至白沙临时休整。当天下午,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等领导人召开白沙会议,影响红军长征战略走向的四渡赤水战役中的《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在此下达。

2月16日,军委纵队继续在白沙休整宿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再次在崔家祠堂举行会议,又发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告全体红色战士书》。

当年痕迹已难寻踪迹,唯一引人注目的是院子角落那棵香樟树。当地居民介绍,这棵香樟树是毛泽东在休整期间亲手栽种的,当地取名为“润芝香樟”。81年间,“润芝香樟”长成需要两人合抱的参天大树,枝叶覆盖半个院落,静静守护着这处红色圣地。

“画里乡村”展生机蓬勃

10月12日中午,川报全媒体集群直播长征路报道组到达双沙镇时,镇文宣办工作人员孙洪康正在指导村民按已设计好的图案纹路栽种油菜。明年3月油菜花盛开时,田野里将出现一个中国结样式的大大的“福”字。

“画里乡村”是古蔺县乡村旅游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更是红色文化滋养下双沙镇的形象招牌。双沙镇是古蔺县除城关镇外规模最大的乡镇,凭借场镇两边乌蒙山区少有的平坝地形,每年9月,孙洪康都要设计不同的油菜花田图案,指导村民栽种。到次年3月,繁花似海,数十万游客会前来赏玩。2015年,仅旅游业一项就带给双沙镇超过1000万元收入。

厚重的红色文化和富集的自然资源,在双沙汇聚出一道风味独特的“大餐”。借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契机,双沙镇改造农村电网,整治山平塘,加快建设通村公路,全镇面貌为之一新。

眼下,随着喀斯特溶洞勘察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双沙镇旅游发展框架基本清晰。红色文化、自然风光将助推红色圣地更加生机蓬勃。

乌蒙新村盼明日辉煌

在双沙镇诸多红军故事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贺子珍生子”。1935年2月红军驻扎期间,贺子珍在当地产下一女婴,因战事紧急,不得不把孩子寄养在村民张二婆家中,3个月后孩子因病夭折,令人不禁对长征路上的生离死别心生感慨。

当年的战乱已化为今天的和平与繁荣。2014年,双沙镇成为乌蒙新村建设主战场之一,白马、东山等新村建设陆续启动。

10月12日下午,记者在白马村见到村支书王汝明时,他正在村口协助工人们修建村民活动广场。白马村的乌蒙新村建设得到国家烟草专卖局、省妇联等多方力量援助,这个地势偏远的小山村因此焕然一新。

在白沙发布的《告全体红色战士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有利的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这似乎暗合白马村过去的发展轨迹:在没有主导产业的情况下,必须多方尝试,不断摸索。

随着乌蒙新村建设不断推进,白马村已找到以烤烟、油牡丹、脆红李等经济作物为核心的产业“主心骨”。接下来,王汝明还打算将四个村民小组的入户道路全部打通硬化,将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全村每一根“毛细血管”,让白马村走向新的胜利。

记者手记

让红色种子生根发芽

在双沙镇一路采访下来,从耄耋老人到垂髫孩童,对红军的故事都如数家珍。红色印记深深烙在他们心里,就如同白沙会议旧址院落中那棵毛泽东亲手种下的香樟树,生根发芽。

采访中令我们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不同于其他,在双沙,红色遗迹仍然是小镇生活的重要部分。当年红军领导们借住的房屋仍有人居住,古旧的厚木门板后面,摆放着电视、沙发等充满生活气息的物品;白沙会议旧址也成为当地社区的办公用房,红军领导们曾埋头商讨作战计划的偏屋,现在挂出了“社区干部出勤表”,每次居民们来社区办事,都要经过毛泽东亲手种植的“润芝香樟”。

这种融入,与文物保护并不冲突,当地居民都在自发保护红军遗迹的一砖一瓦。院门前“红军旧址”的石碑、门楣上“红军驻地”的铭牌,无不深深刻印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脑海里。

我们相信,即使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曾亲眼见证红军长征的老人们渐渐离去,这段伟大的历史,也依然可以生机勃勃地传承下去。□川报全媒体集群直播长征路报道组记者 罗之飏 发自古蔺 本报记者   罗之飏发自古蔺 □本报记者 付真卿

原标题:“画里乡村”双沙焕然一新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