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弘府青路施工现场采访
袁弘,女,现年39岁,2001年进入《成都日报》从事记者工作至今,现为报社首席记者。从业期间,袁弘在要闻部主要负责城市规划、建设和轨道交通领域的新闻报道,其报道多次受到我市领导表扬和读者肯定;其报道作品还荣获全国副省级城市党报短新闻竞赛一等奖,多篇作品获得四川省新闻奖和成都市新闻奖。
以笔为器 书写城市建设斗转变化
2015年7月30日早上7点,府青立交跨线桥开始打第一根桩;6个月后,一座全新的跨线桥矗立于此。2015年9月16日,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联席会议上强调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建设计划;几个月后,我市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出炉,一张全国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绘制完成……这些,作为《成都日报》要闻部负责城建战线报道的记者,袁弘一一见证,纪录,书写。
采访中国工程院院院士施仲衡
纪录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全过程
从2005年12月28日,成都地铁破雾开工,开挖“第一锄”,到今天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袁弘一直“蹲守”地铁战线,目前已经成为地铁战线资历最久的记者。她热切关注地铁发展,倾力报道,全程见证,不仅开工、完工、开通等重要节点,全部一一呈现,而且紧跟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节奏,进行了大量策划性报道,以市委机关报应有的深度、广度与厚度,见证其“发展背后的故事”。
2015年9月18日,《成都日报》启动主题为“加速成网,全域覆盖”系列报道,袁弘进行的首篇报道《2016年至2010年 每年至少开通2个轨道交通项目》,首次将“每年开俩”这一重大利好消息告知全市群众,第一时间传递了政府声音。2015年9月21日,该组报道中的《中心城区织密成网天府新区基本成网》一文见报。该篇报道在次日获得市上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在关注地铁领域宏观面的同时,她还不忘将视野投向一线,投向基层。春节大假期间,她以“走转改”的形式,感受坚守一线的地铁工人的艰辛与付出;十几米深的隧道中,她亲身体验盾构机驾驶员所在的闷热与潮湿的施工环境……地铁是让市民便捷出行的“交通线”,也是体现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民生线”。她还多次组织市民进行参观、体验等活动,拉近市民与地铁的距离,增进对其的了解,让地铁建设赢得更多市民的理解与支持。
纪录成都路网“织就”历程
成都市路网构建间,袁弘在在炙热的建设现场感受体会,在勤力的行走间接力纪录。2015年5月6日,《成都日报》头版,袁弘写的一篇饱含激情的文章夺人眼球:“80公里的成都城市中轴线,是一条景观轴,是一条经济轴,是一条文化轴,是一条生态轴……中轴线,是一个城市的龙骨和脊梁,体现的是长远发展的布局和大气开阔的视野。这不仅仅是一条路。它是引领成都通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路径。努力,从未止步。成都之轴,将在历史的滔滔长河中继续璀璨的传奇……”
2013年5月28日上午,在成都城市交通建设史上迎来一个里程碑——全线高架桥快速路、兼具大容量快速公交的二环路“双快”改造工程,经过14个月的建设,宣告通车。在二环路改造期间,《成都日报》组织多路记者,分成报道小组,对其进行跟踪式、全景式报道;其中更是破天荒地进行了连续90天、每天一个整版的连续宣传。而袁弘正是其中的牵头负责人。在二环路高达几十米、尚未成型的高架桥钢筋骨架上,有她的身影;在刚刚完成摊铺、还散发着灼人热气、温度超过100摄氏度的沥青路面旁边,有她的身影;在严冬深夜、摄氏零度以下的桥梁箱梁吊装现场,有她的身影;在酷暑烈日下,焊花四溅的施工现场,也有有她的身影……
书写城市建设的宏伟叙事
2012年2月6日,《成都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成都全面拉开“北改”工程大幕 》,宣告我市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启动,我市深化旧城改造的攻坚决战打响。其后,大量关于“北改”的报道见诸《成都日报》,而这,也是袁弘的报道“主阵地”。接下来,由她采写的大量“北改”中的工作推动频频以大篇幅见诸《成都日报》重要版面。
城市建设不断进行间,袁弘的身影不仅追随着旧城更新,也频频出现在新城建设的火热一线。成都市最大的立交桥去年诞生在天府新区。这座名为兴隆湖立交(曾用名蜀蓉立交)的桥梁,最高处达35米,比12层楼还高;四个圆形的匝道,每一圈的占地面积都比四个标准足球场还大……这些内容,都由她在2014年9月15日《成都日报》报道《成都建天府大道南延线“第一桥” 三层实现交通全互通》中一一呈现……
(成都日报记者 徐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