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实现良好开局 开启崭新航程

2016-12-29 07:07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写在市委经济工作会召开之际

在成都发展的历史坐标上,2016年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是“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局之年。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今年以来特别是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以来,成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发展的强劲定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健康平稳、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传递出了坚定的城市发展信心。

这一年,更是开启了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崭新航程。面对国家使命和重大机遇,成都观大势,谋大事——市委十二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先后召开,共同构成了治蓉兴蓉总体战略布局,通过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大势,系统谋划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体系和行动纲领,形成了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强化“五维支撑”,推进“七大任务”,各类规划有机衔接引领发展的工作格局。

与时俱进谋划城市未来 国家中心城市开局良好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城市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支撑在产业。回顾这一年,成都始终抓住了产业发展这个“命根子”,项目投资这个“牛鼻子”。

9月8日,从开工建设到建成只用了23个月,SA集团全球新一代标杆工厂——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成都工厂首款产品东风标致4008成功下线,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都速度”。

而仅仅时隔半月,这一“成都速度”再次刷新。从开工到投产仅用315天,9月23日,中车成都公司首列铝合金A型车下线。剑指千亿级的中车成都项目,让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快马扬鞭。

在一个个重大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成,从施工图变成实物量的背后,是成都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项目年”部署,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真抓实干。

与夯实投资底盘相得益彰的是成都日益加快的产业转型步伐。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强基行动,加快完善“3+N”工业园区布局,持续开展工业“竞进拉练”;实施服务业提升行动,提升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比重,积极培育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养老健康服务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系统部署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启动100万亩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些2016年成都经济的务实举措,折射出的是成都经济在这一年提质增量、转型升级的不凡历程。

城市动力是一座城市发展的驱动力量,决定着城市发展的速度、质量和可持续性。在这个新旧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成都明确将加快形成以创新、改革、开放、人才“四轮驱动”为主的城市动力结构。

一年以来,成都将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按照“12345”总体思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编制完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九大任务清单”,进入倒排工期,挂图施工阶段;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获批,成都着力构建内陆开放新模式,建设自贸区步伐不断加快;

天府国际机场破土动工,“蓉欧+”战略不断提升拓展,“两港三网”新格局加快构建;中国-欧洲中心加快建设,中德创新产业合作核心园区正式揭牌,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法成都生态园发展势头良好,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不断加快……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开局之年,这一年,成都抢抓重大历史机遇,与时俱进谋划城市未来。按照“一个目标、五维支撑、七大任务”的“157”总体思路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已然成为全市共识下的一件件生动实践。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全新突破

在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物联网产业园区,一场技术变革正在酝酿。“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建设,将正式对外提供产品。这充分证明中国具备了大规模商用砷化镓芯片的生产能力,突破了国外对中国高端射频芯片的封锁,成为国家高端芯片供应安全的重要保障。”作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项目之一,成都嘉石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明年公司将根据一期项目运行情况,适时启动二期生产线建设。

这是成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以增加有效供给为核心的一个具体场景。从中折射出的是这座城市在着力提高供给质量上,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动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的干劲;提升现有工艺设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生产服务流程,实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毅力;加强在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补链强链”的决心。

以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坚持主动去、积极降、全力补,加快实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成都经济呈现出更有质量、更有活力的积极变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供给对需求结构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持续提高;助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产业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建立完善改革容错纠错机制,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加快形成……

当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仅是成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缩影”。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1月-9月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3.8万户、增长31%,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探索形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的“武侯样板”和“新津模式”,行政审批划转事项分别达168项、173项,集中度近90%,行政审批改革深入推进;全面推行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试点,“小组微生”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统筹城乡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基本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横向激励政策,加快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这一年,成都改革全面发力,在探索推进中结出了累累硕果。

增强城市“幸福感”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根据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来看,中国大中城市都表现得很好,成都尤为突出。”12月2日,在2016中国幸福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可持续城市和气候变化政策专家安莎莎如是赞誉成都。

论坛当天发布的“2016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系列榜单中,经过大数据统计分析涵盖居民收入、生活品质、城市向往、旅游向往、就业、生态环境、交通、教育等16大类50个指标,成都更是以位居榜首的优势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

而这越来越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背后是成都越来越厚的民生账本,件件落实的民生实事。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成都始终践行就业优先战略,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6.97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保持高位,城市社会保障“安全网”持续扎密扎实;健全义务教育免费、中职教育学费减免和帮困助学制度,新增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110所,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学位覆盖率达85%,教育事业高位均衡不断推进;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分级诊疗改革、公立医院改革、医养结合等扎实推进,“健康成都”成为市民切身感受……在成都,这样的民生注脚还有很多,让城市经济社会的“无感增长”变成了全市人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得到”的“有感发展”。

市民的幸福感与生活质量相关,更与城市品质相连,2016年是成都城市功能品质不断优化提升的一年。在这一年,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强力推进,地铁新开通运营3号、4号线一期,8条线11个项目加快建设,绿色出行成为市民出行“新时尚”;“增花添彩”工程、赏花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工程启动试点项目,环城生态区青龙湖一期、桂溪生态公园建成开放,城市生态本底日益凸显;城市音乐厅启动实施、成都博物馆建成开放,成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本报记者 徐璨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