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博开馆,观众蜂拥而至。
2月11日元宵节,市民张民带着女儿来看敦煌艺术大展,一不小心成为幸运观众,获赠文创礼品——2017年成博日历和俳优俑摆件。
而从2016年6月开馆试运行以来,成博新馆开馆8个多月之间,连续用张大千特展、乾隆皇帝特展、敦煌·丝路特展搅动了蓉城市民的看展热情。
这200万名热心观众之中,仅敦煌·丝路大展贡献了至少55万客流量,占比超过四分之一。特别是在春节期间,成博开馆了5天,迎接国内外观众将近10万人次。“我在天府广场排长队”“我在成博赏敦煌”刷爆成都人的朋友圈,市民扶老携幼去博物馆过大年,算得上是一波都市时尚新浪潮。
近日,成都博物馆馆长李明斌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独家专访。谈及敦煌大展的火爆,他直言“说明观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高水准的展览向来不缺观众”。
问及成博2017年的展陈计划,他向记者透露,敦煌艺术大展闭幕之后,还有4场展览纷至沓来:俄罗斯彼得夏宫文物展、贝林动物标本展、西方艺术大师作品展、古代出土音乐文物展。
A
博物馆里打拥堂
敦煌大展在成都展出了一个多月,几乎随时过来都能看到观众排长队的场景,甚至到了高峰期,市民不惜排队一个小时也要进馆看展。位于天府广场一隅的成都博物馆,成为了成都市民过年期间最喜欢光临的目的地之一。
谈及这种火爆程度,李明斌坦言,如果说没有预估是不太科学的,但确实没想到会这么火爆。相比之前的乾隆特展,本次敦煌·丝路大展从选题之初就有艺术性上的考虑,特别是位于成博负一楼展厅的“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特展”,将那么多国宝级的文物聚集在一起,这种规模在国内都属顶级。
之所以将敦煌大展称作“大展”,表现在这些方面:一是使用成都博物馆的展厅面积最大,将近5000平方米;第二参展文物体量很大,是敦煌外展规模最大的一次;第三,配套的丝绸之路展品多达200多件,绝大部分是属于镇馆之宝的级别,来自70多家文博单位;四是系列讲座的专家团队级别高,“敦煌女儿”樊锦诗、敦煌壁画“御医”苏伯民都来到成都授课,周末讲座场场爆满。
除了前期的宣传工作到位,展览的火爆与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关,当然展览策划也很用心。很多市民看了一次以后觉得不错,还会带孩子、约朋友来“二刷”。加之成博所在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等因素,形成了持续火爆的观展热潮。截至2月13日,丝路之魂观展人数已达到55万,预计在4月10日撤展之前可以轻松突破百万人次。
B
成博“新馆效应”
在国内都属于规模空前的高规格大展,为何会选择落户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博物馆?
李明斌解释,成都博物馆有两个“新馆效应”,一个是所有的领导和观众,自然而然会对新馆产生关注和兴趣;此外,成博作为一个新馆,也需要引进大展,对新馆的展陈和管理水平做一种提升加分,通过一系列的展览来提高业务水平。比如此前和故宫合作的乾隆特展,让他们在安防、借展方面学到了很多。他们想通过与这些高水平、国家级的博物馆的合作,来提高业务和服务水平。这次和敦煌、麦积山等地合作,借用了当地的讲解员来成都讲解,特别是当客流量激增的时候,他们如何错峰、错时灵活安排讲解,这些对成博人有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至于敦煌·丝路大展为何落户成博,这里是双向选择。此前,敦煌的复制洞窟和壁画只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展出,它对展馆的各种硬软件设施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因为新馆的缘故,成博整个展陈空间、层高可以同时容纳两个大展,休息区、植物的设置、文创区都能够较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C
继续与敦煌合作
这次在成都办展,来自敦煌的8个复制石窟和70幅临摹壁画,令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随后对2000公里之外的敦煌文化心驰神往。许多市民好奇,成都博物馆以后是否会和敦煌有进一步的合作,比如邀请更多敦煌真品?
其实,敦煌的外展比较特殊。洞窟、壁画都是不可移动文物,不可能切割之后搬去外地展览。而且李明斌提醒观众,可别小看这些壁画的临摹者,常书鸿、段文杰他们都是知名的敦煌研究者,张大千也是因为临摹敦煌达到艺术巅峰。
此外,临摹品可以通过高科技复原,达到一些洞窟不能实现的观展体验。比如张大千最喜欢的榆林25窟,原窟曾被烟熏火燎,只能通过复原性临摹来还原壁画本来的面目。这些艺术大师的临摹品可不是“赝品”,而可以被称为“准文物”。本次展览之所以叫做敦煌艺术大展,馆方要强调的也是艺术性,而不是展出完全的真品,希望观众能以一种更科学的态度看待临摹品。
值得欣喜的是,成博未来还会和敦煌继续开展合作,包括文保项目的实际操作层面。2017年2月18日,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莅临成博开讲座,介绍如何用现代科技保护敦煌石窟。讲座采用网上免费预约座位的模式,报名通道开启不到5分钟,400多个座位一抢而空。
D
观众看得真过瘾
春节期间,李明斌其实天天都在馆里值班,他有时候把自己当做一个观众,静静地欣赏产品,或者侧耳倾听其他观众的评价。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些有意思的故事。
成博每天放映4次《千年莫高》纪录片,虽然片场只有20分钟,几乎场场爆满。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一个老太太和老伴儿一起观看纪录片之后,感叹“这个太好看了,下次要把孙子带过来一起观看”,这让他有点小激动。
在敦煌·丝路展厅里,他发现有很多年轻人对考古很有兴趣。曾有观众一家三口专程从北京过来观展,他们对文物有一定的了解,其中的父亲能说出一些展品的来历,应该是看过不少展览。这位父亲的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新,他对女儿说“这次来成都博物馆节约了很多钱和时间,能够一次性在一个博物馆里集中看到70多家文博单位的藏品,这是很宝贵的一次机会,我就算有那么多钱也没那么多时间,能陪你一一走遍这些博物馆,这次看得真过瘾”。正是观众发自内心的感动,让博物馆人觉得很满足。
E
梵高画或将来蓉
高质量的展览从来都不愁没有观众。2017年,成都博物馆将迎来正式对外开放一周年,度过了蹒跚学步的阶段,经历了博物会、乾隆特展、敦煌大展的洗礼,成都博物馆有了较好的基础,2017年将重视管理、服务层面的细节,包括规范标识牌以及安保人员的普通话等等。
后续还会有很多值得期待的展览正在规划、筹备之中,其中一些已经敲定了。比如成博会和俄罗斯彼得夏宫博物馆联合推出一个彼得大帝珍宝展,将一直持续到八月份。今年夏天,贝林先生捐赠的一批动物标本会做一个动物标本的特展,这个特展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比较长,说不定是一两年的周期,一定会很受青少年的喜爱。
除此之外,成博和法国圣埃蒂安艺术博物馆合作办西方艺术大师作品展,梵高的作品也有机会来成都展出。配合成都打造“音乐之都”,还将联合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以及西北几个省的博物馆,办一个古代出土音乐文物展,超过6000年的古笛,还有陶埙、青铜编钟、磬等等古代乐器,都将与观众见面。
在李明斌看来,一种文化现象它是立体的,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有人喜欢文物背后的故事,有人喜欢展品的艺术之美,有人对考古发掘过程更感兴趣。
□
记者手记
沿着145座博物馆
读懂成都历史
当有人在吐槽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许多成都市民选择扶老携幼去博物馆里过大年。仅春节黄金周七天,至少有106万人次观众走进成都各大博物馆。走进博物馆里过个文化年,成为市民新春度假的生活方式之一。
记者从成都市文广新局博物馆处获悉,截至2017年1月底,成都现有145家博物馆,其中包括100家非国有博物馆。成都这座拥有4500年历史积淀的城市,博物馆总数量和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均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获得“博物馆之城”的美誉。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城市的文化地标之一,市民追寻博物馆的足迹,就可以在这里读懂成都的历史。如果你是“三国迷”,可以去武侯祠博物馆听听三顾茅庐的故事;如果你是一个诗歌诵读达人,充满诗情画意的杜甫草堂博物馆也是一个不错的去处;如果你对古蜀国的传奇感兴趣,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黄金面具和太阳神鸟将为你解开谜题。
如今,成都市民喜欢在过年期间逛博物馆,而并非去热闹的景点。在李明斌的印象中,这种现象并非最近一两年才出现,而是越来越多的观众养成了春节逛博物馆的习惯。他记得有年金沙太阳节,一天进馆的市民就多达5万人。
文化需求是多元的。过去,成都人喜欢泡茶馆、摆龙门阵、搓麻将或者自驾去旅游景点度假,现在,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市民喜欢扶老携幼一起逛博物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学校、家长之中有目共睹。
以IFS为例,众所周知,现在的太古里、IFS非常繁华,是成都鼎鼎有名的商圈,其实早在宋代时,大慈寺周围也是重要的闹市区,每个月定期会有蚕市、香市等不同主题的集市,特别是三月的蚕市热闹非凡。成都博物馆的宋代街市模型,还原了一千年前宋代成都的盛世繁华。
在此背景之下,四川博物院自元宵节当晚启动了“华灯之夜”系列文化活动,此后每个周六都将开馆时间延长至晚间八点,为上班族、学生族提供更多时间选择的自由。市民不仅可以在静谧的环境中体验“博物馆奇妙夜”,还能参与“文创夜市”“带你修文物”“文博讲堂”“馆长恳谈会”等喜闻乐见的公益文化活动。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 实习生陈虹伊摄影吕甲
原标题:博物馆里的城市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