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覃霞)3月21日报道 今天上午,随着最近广为传唱的一曲《成都》音乐响起,参加2017年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工作会议和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一届五次理事会议的国内知名艺术家一起,走进成都文艺志愿服务的社区一线——曾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的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实地参观社区文艺志愿服务功能室并了解创新做法,他们频频竖起大拇指:“成都的文艺志愿者工作在社区开展得真好,可以说是专业水准啊!”
编织群众文化供需网格
“现在生活好了,居民对社区的需求不像原来盖个章那么简单。”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党委书记申民辉从事社区工作16年,当谈到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他向大家介绍:“琴、摄、书、画、吹、拉、弹、唱、舞,样样都不能少。为此,我们腾出办公室,把更多的场地让位文艺志愿服务。”
据了解,今年以来,武侯区玉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积极对接市区两级文联系统的文艺名家资源,启动打造社区群众文化聚落,以名人工作室为载体,让文艺名家走进社区,让文艺融入群众生活。
“我们实施群众文艺需求的供给侧改革,启动群众文艺需求的摸底调查,实现了群众文艺生活供需的无缝对接。”武侯区玉林街道党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武侯区在全国率先启动社区治理改革创新,社区构建起了立体式“网格”,社区网格员做到“天天下院落,情况全掌握”,全面摸清了辖区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刘影是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的网格员,他常年深入社区,发现了群众对社区文化需求的变化:“过去,社区居民来找社区,大多是为了办事或反映问题,如今居民来社区除了办事就是咨询什么时侯有文化活动。”
社区网格员实现了文艺志愿者资源与群众文化生活真实需求的无缝对接,如今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从过去单一的唱歌、跳舞发展到了各种艺术门类竞相参与的繁荣景象。
“文化日历”让志愿服务走向常态
“星期一上午9点半到11点半,多功能教室,合唱。下午1点半到3点,小广场,舞蹈……”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根据群众文化生活的供需情况制作了记录文艺活动开展时间和场地的“文化日历”。
如今,每周一上午9点半,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多功能教室会准时传出悠扬的歌声,这个自发形成的艺术团已经聚集了近百名老年文艺爱好者,他们开展的文艺志愿活动越来越丰富,不仅有传统合唱、舞蹈,还新增了管弦乐器演奏、小品等节目,最近新编排的小品《傻儿他娘》深受社区群众好评。
“没有开展文艺志愿服务之前,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较为单一。自文艺志愿者进入社区,社区文艺队伍壮大到了近20支。”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文体专干张然介绍,自从有了“文化日历”,每天开展文艺志愿活动的时间和艺术门类都固定了下来,不仅为文艺家开展志愿服务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便于社区群众合理安排接受文艺志愿者辅导的时间,为实现文艺志愿服务常态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都文联系统倡导文艺家回归社区就近开展文艺志愿服务,积极为社区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搭建平台。在市区两级文联的大力支持下,成都市的社区文艺志愿服务充分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
今年以来,武侯区玉林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充分整合市区文艺名家资源,歌唱家才旦卓玛等主动到社区当文艺志愿者,画家邵仲节、王申勇等在也这里打造了个人工作室,常年开展美术、音乐、蜀绣等方面专业辅导。
92岁高龄的邵仲节始终坚持到社区当“文艺志愿者”,他说:“社区开展文化活动就是提升民生福祉,只要我还走得动,就要尽一份力量,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艺志愿者精神代代相传。”
社区常态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社区文艺力量正在逐步发展壮大,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基层摄影组织的摄影“发烧友”增加到了70多人。据该组织负责人介绍:“我们这里每天的文化活动就跟‘一日三餐’,大家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都说‘面包重要,精神粮食也一样重要’。”
如今,武侯区玉林街道黉门街社区常年有书画、摄影、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的文艺家在开展文艺志愿服务,他们为群众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社区的凝聚力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另外,记者从成都市文联获悉,今年,成都文联系统会加大文艺志愿服务的培训力度,将让全市社区、学校等地成为接受文艺志愿服务的重要场所,让优秀的文艺家点亮群众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