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本网最新  »  正文

全叔读报:社会越发达,“空巢青年”就越多

2017-04-11 08:51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高赛琦   责任编辑: 马兰

 54

全叔,是微博网友对成都全搜索新闻网的昵称。《全叔读报》是我们开发的一个品牌栏目,不那么正经八百,但也不会一副很low的样子。

本期撰稿/凌恒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讯  最近,一则“中国空巢青年已达2000万”的新闻在社交网站上引发不小的讨论。报道中援引数据表示,超过5800万人在中国过着“一个人的生活”,其中,“空巢青年”(20~39岁)已达到2000万。这个群体聚居在一线城市:从单身男女人群划分来看,北京单身女性的占比最多,居全国之首,其次为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和重庆;而单身男性则深圳最多,其次为北京、广州、上海、重庆和成都。总体上看,成都已经成为除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外的“空巢青年”第五大城。

在主流网络认知中,一个典型的“空巢青年”应该是这样的:二三十岁,一个人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父母不在身边,有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和收入,有固定住所,单身,并且独自居住。相关的媒体报道里,“空巢青年”们也大多共享一种相似的生活状态——孤独。这个从“空巢老人”延伸而来的新词汇,从来都不是一种褒奖。

不过,相当一部分“空巢青年”却不愿意接受如此脸谱化的定义。“和爸妈一起住,被你们说’啃老’。一个人住,你们说我’空巢’,非得在你们规定的时间里买房结婚生娃,最好还是生俩,你们才满意”——相关微博下,这条网友评论获得了6000多条“赞”。

事实上,青年人的空巢独居现象,从来不是“中国特色”。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报告,全球独居生活人数已经从1996年的1.53亿上升到2011年的2.77亿——15年里上升了55%,他们预计,到2020年全世界将新增4800万独居家庭。另一方面,全球绝大多数已有“空巢青年”群体都分布于美国、欧洲、日本这样的发达地区。中国、巴西、印度等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同时也是新增“空巢青年”的主力。

从2008年至2014年,中国的独居比例由8.9%上升至14.9%。与世界形势趋同,中国的“空巢青年”,也集中在经济高度发达或高速发展的地区。上海这座全国独居比例最高的城市里,每4户中就有1户是单一家庭成员家庭,北京的比例则是五分之一——但这还仅仅是在籍人口的统计数据,非本地户籍并未被统计在内。

与中国舆论界的忧心忡忡不同,“空巢独居”在发达国家早已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活模式。年轻人在成年之后,无论是升学或工作,多半都会搬出父母的房子。皮尤研究中心于201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美国25岁到29岁的年轻男性,未婚比例从1996年的不到一半提高到三分之二,而25岁到29岁的美国女姓的未婚比例,从1996年的三分之一上,升到占比超过一半。美国男人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6年的27岁上升到2012年的29岁,美国女人的平均初婚年龄从1996年的25岁上升到2012年的27岁。而这一部分人,从成年后到结婚前的“空巢”时间跨度,可能长达十数年。

当然,也很难说这种状态是外部环境强加给他们的。“空巢青年”群体的形成,更近乎经济文化发达的一种正向指标——正是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年轻人不再需要早早地追寻“安定”生活来给自己提供安全感;互联网大发展后造成的社交成本迅速降低,也给了人们把人际关系维持于简单的手机+WiFi信号之下的可能。据此而把“独居”简单地与“凄苦”、“孤独”等负面情绪划上等号,进而钉在社交的耻辱柱上,未免太过武断。

道理也很简单:如果生活状态当真如此“凄惨”,那他们为什么不回老家结婚呢?

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城市,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此消彼长本是必然之事——乡村属于集体主义的熟人社会,而经济的发展则必然造就个人主义的陌生人社会。除了个人自由、权力的得以最大限度彰显之外,个人主义社会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还使得个体可以不依靠他人来维持生存,或许这才是“空巢”群体空巢的底气所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来都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

“丰富的社交生活”才是正常状态,而“空巢独居”则需要关爱之类的认知本身就值得商榷。“社交”这件事,需要参与者做出牺牲,迁就忍让有之,嬉笑逢迎亦有之。在参差多态的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幸福的认知都不尽相同。能做到从心所欲,或许才是求之不得。

《全叔读报》是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原创新闻评论栏目,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为第568期。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