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床上的王张亚还在用手机安排组织工作 图据成都商报
王张亚在一线工地上作业 图据成轨集团建设分公司
昨日,成都轨道交通集团公司的王张亚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的每一个入党介绍人在陈述批准理由时,均数度哽咽,啜泣声通过麦克风在会议室回荡。缺席的王张亚是成轨集团建设分公司副总经理,在为成都地铁艰苦奋斗、勤勉奉献十载后,于2017年1月23日病逝,年仅38岁。
“等我好了,就来上班。”王张亚临别前对同事许下的承诺,他未能践行。曾经并肩作战的同事们,最终用敬重的眼泪,送别了这位“失约”的人。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郭莹)4月11日报道 他先后承担了成都地铁1、2、4、5、6、10号线建设管理工作,投身地铁事业的十年间,见证成都地铁的飞速发展;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他在地铁建设中一直践行着入党志愿书的承诺,可刚刚过了党员预备期,还没正式转正,就带着尚未实现的愿望离去……2017年1月23日9时50分,不满38岁的王张亚不得已与他挚爱的地铁事业挥手再见,没有实现对儿子“等你长大了,跟爸爸一起修地铁”的心愿,没有兑现对同事“等我好了,就来上班”的承诺。
“对谁都好,唯独对自己太苛刻!”
在成都地铁建设岗位工作10年
参与几乎所有线路建设管理
“十载奉献地铁,踏实勤勉,功绩令人称道;一生珍重情义,真诚善良,为人有口皆碑。”一副挽联,浓缩了一个刚刚逝去的地铁人的一生。
2017年,在成都地铁要迈入最艰难、最具挑战的关键之年,在所有地铁人蓄积力量、摩拳擦掌之时,一路并肩10年的好战友王张亚却被病痛阻拦了继续前进的步伐。
从地铁建设最基层的助理、主管、段长、部长到副总经理,10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一路开拓创新,带头攻克高富水无胶结大漂石等世界性难题;从1号线、2号线到5号线、10号线,踩着泥巴做探索,为成都地铁标准化建设管理做出贡献;从好儿子、好大哥,到好同事、好兄弟,亲朋好友一致为他打满分,却叹息“他唯独对自己太苛刻!”
“作为成都地铁的建设者,尤其是对于我们入党积极分子来说,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尤为重要!”熟悉他的同事都知道,他在地铁建设中一直践行着入党志愿书的承诺,可刚刚过了党员预备期,还没正式转正,就带着尚未实现的愿望离去;最后一次到工地穿的外套还在干洗店,他还没顾得上拿回来;心里一直念着的加快推进6号线工程的施工方案,他还没来得及和同事深入讨论;5号线一期工程穿越一环路区间的安全措施,都还等着他一起拿个主意……
“我的身体我知道,空了再说”
干劲十足的“钢铁侠”
毫无预兆的倒下了
在同事眼中,王张亚总是雷厉风行的一个人,一天风风火火能跑好几个工地。虽然年纪轻轻,头发却白了一半,大大咧咧的性格跟他爱抠细节的态度形成明显反差。
如果不是王张亚吐血住院的消息突然袭来,大家一直以为每天马不停蹄的“王工”是拥有一副金刚身躯的“钢铁侠”,因为他给大家的印象永远都是干劲十足、动作迅速利落。
2016年11月9日,王张亚早上还在施工单位参加年底地铁建设重要安排的会议,会议结束后又回公司和同事讨论了近4个小时的工作细节。
下午6点多,刚刚离开公司,正在开车的王张亚突然口吐鲜血,一口一口地喷在了驾驶室,强忍着身体的疼痛,他将车停在路边并自己拨打了120。第二天得知消息,帮忙去取车的同事贺盛鸿,一拉开车门,“我被吓着了!车上全是血!”想到他平时拼命三郎样的工作情景,想到可能发生的不幸,贺盛鸿一路含泪将车开走。此后,一些同事才知道王张亚生病了。可在此之前,和他天天共事的同事却无一人知晓。
设计管理部副部长侯昭路,进入地铁公司前和王张亚也是同事,因为共同的追求,投身地铁事业。据他回忆,2014年,王张亚的眼睛因短暂性失明,在医院住了二十多天,做了全身检查,估计那时王张亚晓得了自己身体出现问题,但当时没有大碍,他自己状态也比较好。当时同事问及病因,他摆摆手:“没事啦,就是平时用眼过度。”
细心的妻子担心丈夫工作太忙、身体吃不消,总劝他去医院检查。可是一投入工作就忘我的王张亚没有觉得身体不妥,回应她的总是,“我的身体我知道,空了再说吧。”
可什么时候才空呢?曾经共同奋战的同事徐化祥掰着指头算,2014年2号线东延线保开通,2015年4号线一期土建收尾进入关键阶段、二期盾构始发,2016年10号线一期进场。“亲历亲为是他工作最大特点,责任心尤其强。”“他时时把工作放在自己前面,而这些工作却总是处于关键阶段或重要节点,几乎没有空的时间。”
每天数次攀爬10层楼钢梯
不分昼夜守着在一线
保障3号线如期开通
2016年,成都地铁建设史上最长的一条线路全面开建。地铁5号线一二期工程,全长49千米,从北到南贯穿成都多个行政区域,穿越中心城区一环路西段。在地铁建设者的“征战”史上,“5穿3”(5号线穿3号线)给地铁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高升桥,成都西南方向最繁华的街区之一,北连游客如织的武侯祠锦里,南接出城方向重要通道红牌楼。车水马龙的地面给地铁建设施工带来更大的困难。5号线将在这里实现与3号线的穿越。“5穿3”成为那段时间地铁建设者们心里最沉的石头,5号线能否顺利穿越3号线,直接决定3号线能否在2016年7月底开通试运营。
“5穿3”工程施工条件很差,技术要求很高,最重要的是时间异常紧张。当时,距离3号线开通试运营不足5个月,而“5穿3”工程项目安全、质量及进度等方面管理的不足,很有可能影响到地铁3号线的开通。
王张亚时任成都地铁建设分公司工程一部部长,当时他的肝硬化病情已经发展,同事们也不时会发现点异常,但是看着他的十足干劲却也未起过疑心。
确保3号线在2016年7月开通,是成都地铁对全体市民的承诺,也是全体地铁人暗地给自己下的“任务书”。
时间紧迫,每周四召开排水推进专题会、每周六召开连续施工推进会、果断调整项目总负责人,组织各参建单位联动成立5穿3暗挖工作推进小组,他亲自带队,不分昼夜奋战在一线。
直面现场管棚打设、降水、沉降等技术难题,协调处理项目领导管理不到位、执行力差等问题,每天,他来回攀爬近10层楼高的垂直深井数次,井上,井下,暗挖区间……到处都是他的身影。终于,2016年4月13日,5号线成功穿越3号线。
当时和王张亚并肩作战的同事郭劲东回忆起:“他每天都要攀爬35米深的工程钢梯深入现场工作,现在想来,不知道他当时怎样克服病痛!”
“西门雨很大,南门下雨了吗?”
只要凌晨两三点下雨
拎起衣服就往工地跑
安全生产对地铁来说,就是生命线。而守护这条生命线的是每一位地铁人的责任。
汛期,对于每一个工程建设项目来说,都是一次考验。2016年8月7日,凌晨3点,工程一部杨建军的手机传来微信提醒音,睡熟了的杨建军并没有醒来。
紧接着,手机铃声响起,刚接通就听见“我是王张亚,西门这边雨下很大,南门那边怎么样?下雨了吗?为什么不回信息?问一下工地上的情况。”每到汛期,工程一部同事们的手机都经常会在凌晨2点、3点响起。安全责任如同千斤石沉沉地压在王张亚和同事的身上。
在妻子眼中,王张亚有时候有些“莫名其妙”。经常晚上正在吃饭或者看电视,他站起来,说句“我出去一下”,就带上门去工地了。有时凌晨2、3点,一下雨,王张亚起身拎起衣服就奔工地,早上5点过回家换个衣服接着就又去上班。
从进入地铁建设一直到他离去,这种状态始终没变。水电七局安全总监周炜对此有着更深刻的记忆。2015年的汛期,由于突发暴雨,4号线2期万盛站遭遇了很大风险,基坑几乎遭淹一半。早上7点,周炜接到紧急电话赶到现场后,就看到王张亚跟同事站在几乎要塌了的围挡旁,衣服湿透,一边忙着抢险,一边指挥着现场工人排水。整个上午,泡在坑里,声嘶力竭,直到中午水排的差不多了,才抽空去换了衣服。更让周炜震惊的是,抢险任务结束后,他走进现场会议室,看到小小的黑板上绘着一张详细的部署图,哪里有水泵,哪里地势顺缓,一目了然,“而绘出这样的图自然要耗费不少时间。”“我当时没问,但是心里一直想,那天深夜他来的不知道有多早。”
就在他逝世之前不久,他和四川铁科监理公司的刘晓曦讨论的依然是安全生产的问题。2016年12月30日,刚出院的王张亚风风火火赶到他的办公室,“我们研究一下咋把5号线一环路进度、安全和质量弄到最好。”现场热烈地讨论,让刘晓曦丝毫没有感觉到他是个病人。而这之后,不到一个月,传来王张亚去世的消息,“我彻底震惊了!完全不敢相信这么年轻、人这么好、这么优秀的人就突然没了!”
在成都地铁企业文化中,居安思危责任导向是公司始终执行的安全理念。安全是人人必须坚守的底线。王张亚在地铁工作10年间,始终将安全两字放在心上,在上百个项目工地、近百万平方米的地铁车站的建设过程中,从未出现过一次险情,更不要说安全事故。
“头脑里仿佛装着整个东延线线路地形图”
从工程建设反推前期工作
推动二号线东延线仅用时2年9个月开通
地铁建设涉及专业众多,在地铁车站真正开挖之前还有普通市民看不见的工作。前期工作,这是地铁车站进入土建施工之前所有工作的统称。
2012年4月,距离2号线东延线开通仅有2年零4个月。可是龙泉驿的地铁建设却还未真正开始。
“不能再等不了,必须加快!”这是地铁人面对急难险重任务的坚决态度。于是东延线现场工作推进协调小组立即成立,王张亚和时任前期工作部部长蒋辉共同承担起这项重任。
走路,是每天出行的主要方式。东延线紧靠龙泉山脉,地势多样,高低起伏,翻山越岭踏勘施工现场是日常。白天,是在龙泉驿的施工工地上各种协调指挥;晚上,就开始对整个工程图纸方案进行研究和分析。
回忆起东延线建设现场,蒋辉说:“王张亚头脑里仿佛装着整个东延线线路所在地形图,哪一块土地需要先整理先开挖,哪一段工程必须先启动,他心中非常有数,他对整个线路工期、工筹、施工组织做足了充分准备,尽管时间紧迫,可是轻重缓急皆然有序,他可以非常有效地对工程用地作出安排,以便我们前期部门能够找准目标,有的放矢。”通过工程施工反推前期工作,这充分证明了王张亚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地铁建设的每一米都有前期工作人员的用心和付出。“王张亚不是前期人,但哪有难关就去哪儿攻。”“在他心里,为地铁建设多节省一些时间,就是为老百姓期盼地铁开通多赢得一些可能。”在东延线征拆完成之后,地铁人继续热血奋斗、抓紧建设推进,仅用时2年9个月就开通了地铁2号线东延线,比计划工期提前了120多天。
“一定有更优化的方式”
泥泞中的思考
开创地铁标准化建设管理先河
一提到建设工地的环境,常人想象中的工地一定是泥泞不堪,建材物资堆放一地,无从下脚。而如果你走进成都地铁在建工地,一定会诧异怎么如此干净有序。这一切源于地铁建设者在实践中的思考和创意。
水电七局安全总监周炜讲述了一则王张亚精益求精的细节。2012年初,2号线东延线正在建设中,王张亚到工地进行日常检查。“当时的洗车槽基本都是人工清洗的,我们现场在地铁公司的要求下已经采用了半自动的冲洗方式,只需拧开开关,就可以自动冲洗。王张亚看了之后,觉得还可以改进,“能不能再优化呢?比如车子过来自动感应,合理控制洗车时间,污水自动排出。” “一定有更优化的方式,咱们再努把力,钻研下。”
不是嘴上说说,说干就干,他就带着大家就地研究、请教专家,一遍遍试验,终于,成就了现在大家在工地上普遍看到的自动感应洗车系统。
和自动洗车槽同步实现的还有LED显示屏,再加上他作为业主代表时在2号线西延线首次采用的盾构视频监控系统,构成了成都地铁安全标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4号线二期西延线位于温江区,地处岷江冲积平原上游,地层中存在卵石粒径大、强度高、漂石含量大、地下水丰富、地层透水率高等特点。俨然成为成都地铁建设以来面对的最难挑战之一。“地下的石头30、40公分的算是普通的,1米多长的也不吃惊。”工程开始之初,由于成都地铁施工从未遇到过如此极端地层,现场施工人员无成熟经验可循,盾构机刀盘几乎天天被卡,盾构掘进出土量不时超标,更有甚者盾构螺旋输送机主轴被卡断,盾构施工举步维艰。其中该标段的6号盾构机2015年1月12日始发至2015年7月29日仅掘进383米,造成工期严重滞后。不仅有坚硬的漂石,在光华公园站的盾构始发处,还有“细沙”。因为沙层土地,盾构机始发频频“栽头”。面对如此进度,王张亚连续一周守在工地上,“即便从公司下了班也不回家,又直接到工地去”。
面对地质、设备、工期等诸多困难,王张亚组织参建各方摸索前进,先后多次组织专家论证研讨、召开技术交流会。24小时不间断监测盾构数据,根据每台设备特点,不断摸索优化掘进参数,对刀盘及刀具配置、盾构机扭矩设定等方面进行适应性改造,创新推出“推力脱困法”、“渣土改良法”等方法。在艰难的攻关工程中,“光—涌—凤”区间还被评为省级优质工程。
“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一手带起的队伍
成为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
出生在陕西榆林佳县的王张亚,有着同陕北人一样淳朴善良、为人正直豪爽的性格,然而面对他所从事的地铁事业,他又有着成都这座城市一般的细腻;对待工作,他的一丝不苟深深影响着很多人。
在住院期间,王张亚的弟弟第一次见到了贺盛鸿,就疑惑地问到:“你们是不是真的特别忙,我哥平时怎么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呢?”贺盛鸿在那一瞬间竟无言以对,虽然按照公司规定每天9点上班,但是王张亚却总是早早就到。地铁工程建设事无巨细,每天早上都需要汇总信息,进行处理,进一步安排部署。不仅来得早,王张亚回家也很晚。在他9岁儿子的眼中,爸爸的工作很神秘:“每天早上起床时,爸爸已经上班了,有时晚上睡觉了,爸爸还没回来。”
王张亚在地铁公司工作十年,这十年来,他先后承担了成都地铁1、2、4、5、6、10号线建设管理工作。在他的同事王玉龙看来,这些年来,王张亚就像教练一样,带着他们挨个工地的跑,使劲儿抠细节,他们从他身上不仅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在为人处世方面也成长很多。王玉龙说:“他能让进步的人前进更有速度,步伐慢的人及时跟上队伍。以前他总要求大家,每天晚上睡前半小时,好好想想今天做了哪些事,明天要做什么?他不仅是这么说的,并且每天都在坚持这么做”。
王张亚鼓励人的方式简单有力,贺盛鸿说,经常汇报工作后,王张亚习惯地一点头,“好,就这样安排,抓紧弄。” 贺盛鸿说,每次听到这么简短有力的肯定,内心都不由自主地腾起一股自信。
原建设分公司工程一部的徐化祥说到:“他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也不轻易否定一个人。”他说,王张亚善于观察发觉每个人的优点、特长,同事南快飞技术好,就让他做盾构管理;同事郭劲东协调在行,就对接合作方。公司的业主代表大多都是年轻人,相对承包商要小上几十岁,为了不让年轻人在合作中感觉“气短”“吃亏”,王张亚拿出积攒了10年的经验,挨个给小伙子们传授,如何管理承包商?如何巧妙的协调?如何在项目推进中加强廉洁自律?如今,他一手带起的队伍,都成为了工程建设的中坚力量。
“常常忽略自己”
住院期间坚持工作
就把病房变成了办公室
可是,即便医生已经勒令病情严重的王张亚住院等待进一步治疗,他还是时不时就跑回公司、跑回工地。同事们连劝带哄,却也没办法“赶”不走他,他总是说“我状态很好,不工作太闲了”。
2017年1月19日,王张亚情况恶化,再次紧急送往医院抢救。在此之前,他再三给家人严格叮嘱,“地铁工作都那么忙了,大家工作任务很重,不能再麻烦同事!”“任何人都不能麻烦!”住院期间,同事电话不断,妻子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没得啥子,不用过来!”
但是,劝阻也阻止不了爱护他、心痛他的同学、老师和同事。很多朋友纷纷从全国各地赶到,齐齐守到急救室门口。医生护士问:“王张亚的家属在吗?”二十多人齐刷刷地站起来同时回答:“在!”
即便面临手术,王张亚心里一直放不下工作,昏迷前一天,还给同事念叨:“等我好了,就来上班。” 同事徐化祥的手机里还保留着与王张亚通的最后一条微信,“即便在最后一刻,他还是放心不下工作”。
2017年1月19日清晨,王张亚情况急剧恶化,在进入ICU之前,他强忍疼痛、沙哑着对弟弟妹妹交代:“一定要对爸妈好,让他们高兴,我就高兴。”对一直守在身边的妻子嘱咐道:“儿子是棵好苗子,要好好培养……”
病情灼心,自得知他生病以来,地铁公司的领导和同事四处奔走,联系四川省、成都市的专家来会诊。但是,令人悲痛的是,王张亚还是永远离开了大家。
“儿子,你愿意和爸爸一起修地铁吗?”
没能亲眼见证‘650+’ 成为他未完成的夙愿
在地铁公司一楼大厅里,有这样的一句话,“当我们的理想实现之时,我将昂起头来,高尚的人们将面对我们艰苦创业的岁月留下敬重的眼泪。”这是地铁建设过程的真实写照。
尽管过程艰难,险阻同行,但是对于地铁事业,王张亚从不掩饰自己的自豪和骄傲。每次跟家人出门,途经华西坝、锦江宾馆等地铁站,他都会指着地铁说,“儿子,快看,那是爸爸修的地铁,你长大后,愿不愿意跟爸爸一起修地铁?”9岁的小朋友立即回应:“爸爸太能干了!我长大了,也要跟爸爸一起修地铁!”
“他非常热爱地铁工作,我们全家能深刻感受到!”在王张亚离开后,一直默默支持他工作的妻子坚持要来一趟公司,“亲眼看看他热爱的工作地方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妻子拿出手机细细拍下了王张亚生前工作的办公室,带走了他记录着地铁建设每一天的工作笔记本,整理了他办公桌上各个物品,“他热爱的,也是我们支持的!”
“十载奉献地铁,踏实勤勉,功绩令人称道;一生珍重情义,真诚善良,为人有口皆碑。”这是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曾任建设公司总经理张智书写的挽联,浓缩了王张亚的为人生平,饱含同事、朋友对他的赞誉,也体现出他对地铁的深情。告别会当天,公司300名同事自发为他送行,默默在心中追忆,“当初说好的一起见证‘650+’,怎么忍心离去?”“我们一定保重身体、踏实工作,沿着你的脚步奋力前行,完成你最想完成的事业!”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地铁建设事业。他精益求精,对待地铁建设异常严谨,容不得一丝错误,地铁精品从他的手中变为现实;他持之以恒,面对重重困难,从不退缩;他殚精竭虑,为地铁事业的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他爱岗敬业,把公司当作自己的家;他时刻牵挂的是地铁的建设,是同事的辛劳,是对徒弟的倾囊相授,是对合作方的悉心指导;他守正创新,不固步自封,凭借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思考进步,带头实现了一项项施工工艺革新、牵头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坚项目。他是地铁建设中真正的工匠,也是当今这个时代“工匠精神”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