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本网最新  »  正文

“熊孩子”为何多?应该怎么办?

2017-05-17 01:20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席骁儒   责任编辑: 马兰

timg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讯  最近,网友热议的大连餐馆“女大学生”脚踢4岁女童事件,在事件完整视频被放出后,继续吸引了大量讨论。整个事件的过程清晰明了:女童在餐馆中喊叫打闹,邻桌女食客情绪失控,疾步上前踢了女童身旁的凳子一脚。女童的母亲反应迅速,立即起身向女食客后脑猛击,其后双方厮打,服务员拉架,场面一度混乱。

网上主流声音是指责女食客的,而这种指责无疑也是正确的:无论什么理由,先动手都是不对的——打架之类的事情到了警察局,警察叔叔第一句问的就是“谁先动的手”。更何况,激怒女食客的是一个只有4岁的幼儿,哪怕是踢一脚凳子,都可能对对方造成严重的身体损害。

而如果仅仅把这件事简单地定性为一个情绪管理极差的成年女性殴打幼儿,也难免草率。因为在其后双方的厮打中,女童的母亲起码打上前拉架的服务员5个耳光,以至忍无可忍的服务员在最后高喊:“我不干了,我就是要打你,还没完了?”你说,这人得有多讨厌呢?

所以啊,这是一个两边都没有善茬的故事。

而事件的根本起因:公共场所肆意哭喊吵闹的“熊孩子”,很多网友也是苦之已久。所以你会看到一个令人惊诧的现象:大家都知道动手不对,但支持女食客的声音,却占到了压倒性多数——这多少能反映出一些社会现状。全叔收集了一些在此事件发生之前网友们对于“熊孩子”现象、以及子女家庭教育的看法,希望可以引发一些思考。

网友Meow Demi

我在德国街头多次见过,很小的小孩(非婴儿)才尖叫了一声,母亲就蹲下抓住小孩双臂非常严肃地瞪着,瞪着,然后低声说:不准这么大声或者安静!然后小孩就闭嘴了。如果父母没有能力阻止小孩在公共场合吵闹,是会被周围人鄙视为“底层阶级”的。另外经常看到德国父母在公共场合提醒小孩做什么不做什么,时刻注意着小孩的一举一动,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行人让道,要把垃圾扔垃圾桶,注意不要撞到小小孩之类。所以总体上德国小孩确实比中国小孩安静懂礼貌许多。

网友Veronica Yu

自从来澳洲,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澳洲的妈妈普遍一个人带3-4个孩子逛商场,经常看到身上挂一个,车里推一个,手上拎一个,前面跑一个的现象。但是大部分表现得都是身上挂的那个呆萌,车里推的那个熟睡,手上拎的那个张望,前面跑的那个跑两步就跑回来。

我问澳洲的同事为什么他们的孩子那么乖,他们说,因为他们不像中国的家长任由孩子为所欲为。我不服,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管制比澳洲家长多多了。他们耸耸肩,往前一努嘴。我看到几个中国的爷爷奶奶带着孙子们,那些熊孩子在商场里面狂奔追逐打闹,完全不顾及其他人,时不时撞到人还继续跑,也不停下来说声Sorry,最危险的是商场里有时会有收购物车的人推着很长一串购物车,万一撞到了,轻则擦伤。但是那群爷爷奶奶只是凑在一起聊天,偶尔回头看一眼自己家孙子。

我觉得,中国的孩子表现出来的不懂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家长不懂事,他们对公德的重视不够。他们不在意或者觉得无所谓所以放纵这种行为,对周围人造成的影响,而不自知。有些人说外国家长才是任由孩子为所欲为,孩子摔倒了也不扶之类的。可是他们没看到,外国家长不会让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如果哭了,能哄好肯定想尽办法第一时间哄好,哄不好就马上带到母婴室或者车里去哄,尽可能的不影响周围的人。可是中国家长,一部分哄孩子不得其法,另一部分不理不睬,继续试自己的衣服首饰什么的,周围的人看孩子哭的可怜,蹲下去哄哄什么的,还会被中国家长用防贼的眼神盯着。

知乎网友

我在市图书馆呆了一周,周末的时候图书馆基本被中小学生占据。平时安静的图书馆一下子就充斥着噪音,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长带来的。我趁着休息时间观察了一下,基本分为一下几个原因。第一:家长就喜欢不顾他人感受大声讲话,孩子在和他们对话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声音也大了。第二:孩子多次呼唤家长,家长没有反应,因此声音不断加大。第三:嗓门天生就大。

网友易路

孩子还小时,会大吵大闹是天性,因为那时候人还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稍大时,还大吵大闹是后天教育,因为身边人的反应让他知道大吵大闹后,或许大人们就会妥协答应他的要求;孩子很大时,仍大吵大闹是性格原因,因为他希望获得关注或者养成了习惯,别人的目光是好是坏他都满足于被关注的快感。

一言蔽之,“没有熊孩子,只有熊父母。”孩子在公共场所的得体行为,是家长得体教育的结果。事件的三位主角,或许都需要好好补补“公德教育”这一课。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