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讯 日前,一则“艾滋病阻断药物科普”的微博一经发布就迅速成为了热点,在一天多的时间内就获得了数万转发。这条微博中讲述了一名在读大学生今年在泰国遭遇按摩师(后证实为HIV携带者)迷奸,随后进行药物阻断的过程。
当天晚上,一名曾受到恶意传播艾滋病毒伤害的浙江传媒学院男生,在看到“艾滋病阻断药物科普”微博后,也讲述了自己被侵害后服用阻断药的经过,这条微博也同样引起广泛关注,发布21小时后转发量近4万。
可见,公众普遍对“艾滋病”及其相关知识非常关注。那么,“艾滋病阻断药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什么是“艾滋病阻断药物”?
所谓“艾滋病阻断药物”,是一系列抗病毒药物,其原理是针对艾滋病毒在人体内自我复制的各个步骤进行干扰,使得进入人体内的艾滋病毒不能正常增殖。也就是说,阻断药物其实并不能杀死艾滋病毒本身,而只能是保护人体,避免形成病毒感染。
因为并不是一旦艾滋病毒进入人体,事态就无法挽回了,而是需要经过“病毒进入人体→侵染人体免疫细胞→增殖扩散侵染更多细胞→形成感染”的过程,被艾滋病毒侵入的人才会变成感染者。阻断药物就是在可能发生了“艾滋病毒进入体内”后,及时出手,将病毒的攻势遏制在“增殖扩散侵染更多细胞”这一步之前,使人不会变成感染者。
艾滋病毒学名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它能感染人体免疫系统细胞,损伤其功能。HIV感染将导致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最后出现“免疫缺陷”。与严重免疫缺陷相关的感染被称为“机会性感染”,因为这些感染只有在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时才可能出现。
而艾滋病学名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HIV感染的最后阶段。HIV感染者如果出现20余种机会性感染中的任何一种,或发生与HIV相关的任何一种肿瘤,就意味着成为“艾滋病患者”。
HIV属于逆转录病毒,从“通过黏膜、伤口等处进入人体血液”,到“形成HIV感染”,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1、结合CD4+T细胞表面的受体,并进入细胞;2、在逆转录酶作用下,开始逆转录,由RNA合成DNA;3、合成的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上;4、在RNA聚合酶作用下,转录合成新的mRNA;5、翻译mRNA合成新的病毒蛋白;6、新的病毒蛋白和新的RNA组装形成新的病毒颗粒;7、释放新的病毒颗粒,继续侵染更多CD4+T细胞。
只要中止以上7个步骤中的某一步,就能够拦截HIV,防止形成HIV感染,这就是HIV阻断药物的阻断原理。
需要尽早服用
人类还没能研制出直接清除细胞中HIV的药物,HIV阻断药所做的,是抑制上面这些步骤中的某一步,从而把HIV堵截在最初侵染的那少数几个细胞里,避免病毒扩散,这样一来,等那几个被侵染的细胞死掉以后,HIV就自然而然地随之消逝了。只要尽早服用,就能将病毒锁定在一开始感染的细胞内,无法扩散。因此,HIV阻断药必须尽快服用,如果超过72小时,病毒已经在体内复制出较多的数量,就很难再阻遏它们的势头了。发生HIV意外暴露或高危行为后,只要处置正确、及时服药,阻断率可接近100%。
多种品类联合使用
HIV阻断药分为六大类,为了保险起见,通常需要使用至少三种阻断药品,这三种药品至少要分属于六大类中的两类。医生会根据现有药物情况来进行选择,确保药物尽可能涵盖更广泛的范围。如果你有需要服药阻断,不妨核对一下自己的药物是否分别归属于至少两个不同类别。
遵医嘱谨慎用药
由于HIV阻断药物中的很多都是针对人体的某个酶起效,实质上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这些HIV阻断药物的副作用往往也会很大,切不可自己擅作主张。只有在真的有必要服用时才服用,而不要本着“提前吃点儿,预防艾滋病”的心态随便服用。对于真正需要进行艾滋病暴露前预防的人群,例如男男性接触者、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性工作者等,由于预防的用药原则和阻断的并不完全相同(譬如世界卫生组织强烈建议向他们提供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还是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预防。
如果延误服药导致阻断失败,或发生HIV暴露后较长时间才发现,也不必视为末日来临。如果检查结果为阳性,这时还处于感染早期,只要及时就诊、遵医嘱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必要时接种预防其他疾病的疫苗或用药来避免机会性感染,完全可以有很大概率实现终生无症状生存,且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也并不会有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