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望去,“竹里”像一个卧倒的数字8,被竹林包裹着
走进“竹里”,就像穿梭在自然与文化之间
前日,崇州道明乡村一处叫“竹里”的建筑“火”了,来自美国、英国、瑞士以及国内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的建筑界大家们聚首这里,围绕乡村规划、乡村建设、文化创意以及自然生态和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为崇州建设美丽乡村和现代田园城市建言献策。
一座乡村房子,靠什么吸引建筑界的名人汇聚?昨日,本报记者走进“竹里”,聆听它背后的故事。
道明竹编寻出路
传统工艺与现代文艺擦出“火花”
远远望去,“竹里”像一个卧倒的数字8,被竹林包裹着,圆形小青瓦房与周围竹林、树木、青山、田野显得非常和谐。道明镇是历史悠久的竹编之乡,道明竹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国内大多数“非遗”一样,前几年,道明竹编也面临着重找出路的问题。
“竹里”的建设初衷就是为道明竹编提供一个传播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文创”的作用,让竹编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借力乡村旅游,让竹编工艺有更大的市场。“竹里”的设计目的,不仅是为了传承当地的竹编工艺,更是为道明竹编工艺的复兴增加新的创意。“竹里”的建设方——崇州崇中展业公司总经理康瑛介绍。
“竹里”的设计者是同济大学教授袁烽,他告诉记者,“竹里”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曾在崇州为官的陆游的诗句:“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诗句中有竹、有树、有鸟、有茶,多惬意的生活啊!于是 “竹里”的设计理念出炉:要与周围自然融为一体,要与周边富有历史文化的白塔湖、白塔寺、读书台等元素相得益彰,让建筑既有传统工艺的痕迹,又有现代文化的追求。当两者相遇擦出“火花”,“竹里”应运而生。
试水建筑火了
“竹里”有很多让人“想不到”
在建造上,“竹里”是崇州装配式建筑的试水者。设计图纸和各项建筑材料的技术参数确定后,“竹里”的建筑构件全部在建材工厂“打印”完成。
各个建筑构件运抵现场后,1000多平方米的建筑,52天的时间就“组装”完毕,如此高效率的施工,堪称崇州建筑的奇迹。在这个意义上讲,“竹里”又是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竹里”面世后,带给游客的体验是让人没有想到的。在这样一个钢木构架支撑的内向折叠的环形青瓦屋面房子里,建筑材料竹木瓦的历史感与形式的现代性,传统建造方法与现代产业技术,都在这个扭转的时空中得以融合。走进“竹里”,就像穿梭在自然与文化之间,每个房间都有丰富的层次体验。
去过“竹里”的成都游客认为,“竹里”有很多让人“想不到”;想不到传统工艺还可以这样呈现,想不到自然美与现代建筑还可以如此融合,想不到崇州乡村的房子可以这样修建。
现在道明的“竹里”,不仅是道明乡村的“景点”,还是竹编文化传承与复兴的载体。“我们的竹编可以在这里展览和销售,眼看传承多年的技术要没落了,没想到又找到了新路子。”道明竹编传承人杨隆梅说。
“竹里”让道明竹编传承人打开了思路,在政府的引导下,竹编工艺得到了中央美院在设计上的帮助,越来越多的竹编工艺品进入了市民生活。
道明竹编的红火,让崇州怀远藤编也“蠢蠢欲动”。参加“竹里”品谈会的怀远藤编协会负责人深受启发,他们准备谋划像“竹里”一样的房子,让“竹里”这样的建筑也点亮怀远镇的乡村,带动怀远藤编工艺的新发展。李潇 本报记者 赵荣昌 文/图
原标题:崇州“竹里”: 一座“点亮”道明乡村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