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转变工作方式,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振发展信心,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夯实产业支撑。
会议期间,进行了分组讨论。市领导朱志宏、胡元坤、吴凯、谢瑞武、廖仁松、田蓉、左正、王忠林、赵小维、敖锡贵、孙传敏、陈建辉、刘守成、刘宏葆、范毅、刘筱柳、徐季桢、郝康理、侯一平、刘仆、金嘉祥、李铀、戴晓雁、杨小英、罗霞、杨林兴,市法院院长郭彦,市检察院检察长吕瑶,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白刚,成都警备区司令员李元祥,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毛志雄,市长助理韩春林等参加讨论。
第一组与会人员在讨论时纷纷表示,大会作出必须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的部署,为成都金融服务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好金融服务业做强做大,一手抓金融服务能力创新提升,加快推动我市全面建成国际影响力的西部金融中心。
第二组与会人员在讨论时纷纷表示,要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给,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贴近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长远需要、贴近产业和企业发展人才需求。要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抓好各级干部培训,加大考核评价力度,加快推动我市产业发展美好蓝图尽快变为现实。
第三组与会人员在讨论时纷纷表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具有“一业兴、百业兴”的乘数效应。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产业体系,紧盯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发展前沿,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第四组与会人员在讨论时纷纷表示,本次大会对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系统部署。要切实抓好“项目年”各项工作,全力打造产业生态链生态圈,深入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市产业实现大发展。
第五组与会人员在讨论时纷纷表示,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既需要政治上的坚定性,又需要方法上的科学性。要主动适应和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稳中求进、创新突破,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第六组与会人员在讨论时纷纷表示,企业是决定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要大力推动企业运用创新成果,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领域的标杆企业、领军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基地,有效激发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内在需求。
第七组与会人员在讨论时纷纷表示,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创新能力的源头。要把高校科学研究所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战略性创新资源,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服务机构,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标准联盟、行业协会,提升产业话语权和影响力。
第八组与会人员在讨论时纷纷表示,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发展的痛点、社会关注的焦点。要对接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提升公共政策稳定性和政务服务便利性,加快构建法治化、国际化、规范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第九组与会人员在讨论时纷纷表示,要大力实施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不断优化市域高快速路网规划,有侧重地配套商务办公、展览交流、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设施,科学精准配套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推动优势资源优质企业向城市功能区和产业新城集聚。
第十组与会人员在讨论时纷纷表示,此次会议对我市产业发展所处方位、面临机遇、有利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安排部署了今年产业发展重点任务。要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围绕会议安排部署的重点工作,更加主动作为,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夯实产业支撑。
第十一组与会人员在讨论时纷纷表示,产业政策是政府运用“有形之手”弥补“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要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共建共享为导向,强化政策集成,提升产业政策的可及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积极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形成全覆盖、普惠制企业服务体系。
第十二组与会人员在讨论时纷纷表示,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创新人力资源要素供给,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贴近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长远需要、贴近产业和企业发展人才需求,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第十三组与会人员在讨论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贯彻产业发展大会报告精神,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大力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创业活力提振投资信心等重点任务更加主动作为、狠抓落实,为夯实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产业支撑作出积极贡献。
本报记者 黄鹏 王琳黎 侯初初 徐璨 王雪钰 文豪 常斐 张家华 田程晨 胡清 杨彩华 李霞
原标题:解放思想 敢闯敢试 遵循规律 真抓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