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支撑,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面对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成都如何抓好“产业”这个关键词?
近日,《凤凰国际智库》发布文章《产业发展大幕激荡开启6个关键词见证成都崛起腾飞》,梳理了关于成都产业发展的6个关键词。
这里,我们将这一篇文章呈现于页面,以飨读者:
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召开。十天之后的7月12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成都产业发展新政50条”系列新闻发布第一场“产业新政50条”新闻发布会,重磅发布成都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提升国家中心城市能级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本次发布的《意见》包括13个部分50条,涉及人才集聚培育、技术创新供给、土地资源保障、财政金融服务能力、数据资源支撑、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产业生态等促进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关键支撑,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面对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成都要赢得未来发展,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积蓄冲刺世界城市的能量,必须依赖产业实业的不断壮大。如今,成都决定抓好“产业”这个关键词,可谓高瞻远瞩。步步行动,城市发展路径愈加清晰明朗,成都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征程中再进一步。
关键词:加快人才培养
成都将设1.6亿元专项资金为市民提供免费培训
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先进生产要素和优秀人才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人才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成都要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人才集聚培育,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牢固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成都为天下英才准备了大礼包。
成都将强化高端人才激励,对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对市域实体经济和新经济领域年收入50万元以上的人才,按其贡献给予不超过其年度个人收入5%的奖励。
成都将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鼓励青年大学生扎根成都,大力实施“蓉漂”计划,改革人才落户制度,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提高落户便利性,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青年人才凭毕业证落户制度。对外地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来蓉应聘提供7天以内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把解决“蓉漂”安居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建设力度,对急需紧缺人才提供人才公寓租赁住房保障,确保各类人才“住得上房、安得了家”。
成都将设立1.6亿元专项资金,为每个有就业创业愿望的市民提供免费培训,并全额报销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费用,提高广大市民的就业创业竞争力。还将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鼓励在蓉高校、职业院校根据成都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设置,给予最高2000万元补贴。鼓励在蓉企业与高校、职业技术(技工)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
同时,成都还将建立人才绿卡服务体系,对持卡人分层分类提供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医疗、创业等服务保障。还将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对重点人才(团队)项目,提供“一对一”人才专员服务。
关键词:技术创新供给
校企共建研究院给予最高2亿元支持
成都创新资源丰富,将大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结合”,加快形成以创新引领为鲜明特征的新动能。
成都将鼓励技术创新源头供给,支持在蓉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在蓉科研机构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家级科研基地,加快布局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争取国家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户成都。
成都将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筹建成都创新创造研究院,鼓励校企共建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给予最高2亿元支持;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资助,力争建设5家以上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
成都将积极鼓励企业创新创造,加强新产品应用示范,促进重大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市场化应用,按照采购金额20%给予最高500万元补助,积极培养“独角兽”企业,设立创新型中小企业产业引导基金,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国内细分行业“隐形冠军”。
成都将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推广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经验,推动更多科技成果确权和转化。推动在蓉高校院所联合地方、企业共建环高校院所知识经济圈,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溢出转化,提高本地转化率,给予最高1000万元引导资金支持。
成都将努力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对各类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对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给予一次性100万元资助;对各类主体用闲置资源改(扩)建创新创业载体,给予最高500万元支持。
成都将切实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成都运营中心、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提升国家专利审查四川中心、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中心服务能力。引导设立总规模不低于20亿元的知识产权运营基金。
关键词:降低要素成本
能减则减、能放则放打造要素成本“洼地”
在此次出台的“产业新政50条”中,成都坚持能减则减、能放则放原则,尽最大可能降低企业在能源、物流、税费等方面成本,着力打造要素成本“洼地”。
加快推进售电侧改革试点,培育组建售电侧市场主体,利用不同电力源的季节性特征,趸购水电、风电等优价清洁能源,开展增量配售电业务……成都将降低能源成本,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提供综合用能服务和优价供电、供气,扩大用电、用气优惠政策范围,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物流综合成本高是成都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成都将完善口岸功能,推动货物集中查验,建设电子口岸,全面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和一体化通关,推行“7×24”小时通关,提高通关透明度和便利化水平。实施政府购买机场、铁路、公路口岸公共服务,减免国际货物进出口岸的吊装、仓储等费用。推广先进运输组织模式和标准体系,完善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提高物流效率,降低全程物流成本。
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发展的痛点、社会关注的焦点。成都将坚决落实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等各类减税降费政策,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企保证金。简化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前置要件,备案项目不再设置任何前置要件,实行告知性备案,企业在开工建设前,通过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输入项目后即为备案。核准项目前置要件减为选址意见和用地预审两项。
关键词:产业生态链生态圈
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
产业发展,从来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打造一个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是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之必须,是立城兴城之必须。为创造最优产业发展环境,成都将积极培育产业生态圈,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
培育优化产业生态,成都将设立新经济发展推进工作机构,统筹推进新经济发展。设立供应链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供应链内企业升级改造。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通过股权合作、战略联盟和产业集群等模式,实施产业链垂直整合,关键骨干型中小企业,可享受与本行业龙头企业同等的政策扶持。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中介服务业。
当前,成都正处于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将按照“十字方针”,坚持“产业园区就是城市新区”的理念,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在产业功能区深入实施“五位一体”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园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招商指导目录、园区设计规划导则、产业引导政务政策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建设产城融合、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国内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已是一种必然。成都也将从提升对外互联互通水平、拓宽“走出去”渠道、强化服务保障、引导企业跨区域合作发展四个方面,支持企业“走出去”加快发展。 未来五年,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和国际物流通道建设,进一步织密国际航线,稳定开行“蓉欧快铁”等国际铁路货运班列。鼓励企业海外布局,对建设境外产业合作园区、新设境外企业给予支持。为此,成都将加强涉外中介服务和对外交流服务,力争5年内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建设30个“海外成都”工作站。同时,将支持企业跨区域布局和产业梯度转移,对总部留在成都的外迁企业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成都将从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尊商重商亲商的社会氛围五个方面,积极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3个清单管理制度。建设全市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理,让企业少跑路、好办事、不添堵。本地民营企业再投资、市外来蓉企业投资和外资企业投资同等享受优惠政策。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企业信用与市场准入、政策优惠挂钩。
此外,成都还将建立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商(协)会和企业、定期调研座谈、优秀企业家奖励3项制度和“962578”企业服务热线,提高对企业需求的响应速度、对涉企问题的处理速度,保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积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鼓励企业家干事创业。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有远见的发展才是产业发展的正确之路
产业发展的正确之路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中,可以找到答案。
总书记的经济思想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必须破除“唯GDP论英雄”,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正如总书记曾经的那句话,“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产业大会上,《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出炉,其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有利成都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都将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基本路径,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着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切实增强城市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都不要一时的发展,而要长久持续的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日前,成都连续召开4场新闻发布会,提出《成都治霾十条》、《成都治水十条》、《成都治堵十条》和《成都增绿十条》,下定决心要铁腕治霾,要科学治堵,要重拳治水,要全域增绿。在追求飞速发展的路上,成都不忘,为“发展”加上“绿色”二字。绿色发展才是有远见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发展产业要注重环境建设,除了保护生态环境,还要塑造人文环境。正所谓,城市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名片、口碑,是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是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基础。而成都,这片文化丰腴的天府之国,更应将天府文化发扬光大。文化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所有,发扬天府文化绝不是就文化论文化,而是要培育一种城市气质、养成一种思维方式、形成一种时代风尚,让千千万万的青年学子慕名而来,在成都求学、创业、扎根,成为一名新成都人;让千千万万企业家放心投资创业,以成都为人生福地、安居乐土;让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成就梦想、建功立业;让每一位来蓉创新创业、投资兴业的新成都人,受到社会尊重、得到城市礼遇。
关键词:差距就是潜力
用成都特色开拓发展之路
建国以来,成都产业规模由小到大、层次由低到高、实力由弱到强,完成了由省会城市到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三级跳。《2016年世界城市评级报告》中,成都进入全球城市百强,排名仅次于北上广深。
国务院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功能。成都,虽然借助国家实施成渝城市群战略之力,拿到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入场券,但客观地说,无论是城市功能还是经济实力,都离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差距。
但差距就是潜力,也是努力的方向。成都有差距,但也有机遇与优势。
成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建设以“五中心一枢纽”功能为核心的国家中心城市,将带来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关键产业发展也将迎来新风口。全球创新浪潮正重塑世界竞争格局,创新驱动战略为成都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创造条件。建设国家级新区有利拓展成都产业发展新空间。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有利提升成都双向投资水平。实施城市群战略有利推动区域整体综合实力提升。建设生态文明有利成都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成都也蕴藏着无所不在的发展优势。作为中心城市,成都经济密度、市场容量和辐射力的优势显著。随着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的加密开行,成都的市场影响力正延伸覆盖至全球,这是经济腹地广阔的市场优势。成都具有丰富的基础科研和技术创新资源,在蓉高校达56所,国家级研发平台达67个,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被《财富》杂志列入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这是科技资源富集的创新优势。截止2016年底,成都共拥有各类人才422万人。成都正成为国际一流的人才汇聚之地、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这是高层次多类型的人才优势。新一轮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优化为承载产业带来显著优势,这是承载能力凸显的空间优势。根据2017年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成都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已成为西部投资的标杆城市,这是宜居宜业宜商的环境优势。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说,“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是身后。”站稳国家中心城市的位置,核心在城市功能,关键靠产业支撑。如今的成都,站在全球视野和国家高度定位产业经济,在产业发展激荡征程中,将在变革和实践中寻求一条广阔大道。产业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成都,怎会错过又一次崛起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