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都江堰:打造生态经济高地 争做成都绿色发展示范区

2017-08-14 07:11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环境宜人都江堰 (图片由都江堰宣传部提供)

如何贯彻落实好成都“西控”战略?对于都江堰未来发展至关重要,8月11日,都江堰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对“西控”战略在都江堰的落地有了细化部署。

“一张蓝图绘到底”,都江堰打造国际生态旅游名城的奋斗目标将一以贯之,“西控”的落实,将为建设中的国际生态旅游名城,在发展中增添更多的“绿”。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经济”品牌塑造,加快构建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绿色发展能级,努力打造成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中,旅游吸引力最强、旅游业态品质最高、旅游综合服务最完善的旅游产业核心功能区,争做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绿色发展示范区。

四大目标

打造成都生态涵养核心区

生态屏障功能更加稳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率均保持在100%;全域生态空间秀景融绿,青山、绿水、蓝天成为城市重要名片,到2021年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2%、46%,年空气优良天数保持在310天以上。

打造成都旅游发展支撑极

充分挖掘都江堰市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旅游精品,大幅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到2021年旅游人均消费达到1200元,过夜游客比例达到28%,旅游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35%,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500亿元。

打造天府文化展示基地

传承历史文脉,文化街区、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博设施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更加繁荣,培育以文博、动漫等产业为主导的文创企业50家以上,打造旅游文化品牌10个以上。良好的城市人文环境成为旅游城市重要吸引。

打造成都对外交流窗口

国际化要素不断集聚,国际交往便利度和交流合作紧密度有效增强,城市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到2021年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2%,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到20个,落户国际性会展活动6个以上。

两大功能布局

“双心”

是指都江堰主城和青城山镇。50平方公里都江堰主城以灌县古城提升、滨江新区建设为重点,打造以文化娱乐、商贸服务为主的旅游城市核心。14平方公里青城山城镇规划区以康体养生为重点,打造以高端酒店集群为主的旅游服务中心。

“两区”

是指大青城沿山旅游发展区和田园生态发展区。800平方公里大青城沿山旅游发展区,保护山区生态和生物多样性,重点发展山地运动、康体养生产业。344平方公里田园生态发展区,保护川西田园生态本底,推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和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

五大重点任务

彰显生态特色 筑牢生态屏障功能

让都江堰、青城山诠释的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在生态保护中得以体现,“山、水、田、林、堰”既勾勒了这座旅游城市的景观,这也是这座田园城市的生态本底,保护生态,就是筑牢绿色发展的底线。

突出生态资源保护。坚持“85%自然生态环境区、15%生态经济区”功能划分,从严城乡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及绿化绿线、水体蓝线、文物紫线、基础设施黄线“三区四线”管控。

强化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保护,突出加强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制度和环境准入标准,全面实施节能降耗减排。实行“河长制”“山长制”“街长制”,与周边地区合作推动污染防治,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启动全城增绿行动,建设以都江堰景区和天府源湿地为核心的“一心、四环、九廊、多组团”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到2021年基本建成270公里绿道体系,形成森林围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的城市生态景观。

构建“大旅游”产业生态圈 提升绿色发展能级

充分发挥旅游引领带动功能,创新旅游产业生态圈发展模式,努力形成“千亿投资、百亿收入”现代产业集群。

都江堰的静谧山水间,开展丛林飞索、山地速降……原始景区变身为户外运动的高端休闲度假之地。住树屋,观星空,听林海涛声,这是投资20亿元的安缇缦国际旅游度假区一期惊艳呈现,像这样的世界级旅游产品,正在向都江堰聚集。

日前,绿地集团签约都江堰,打造总投资为200亿元,规划建设总面积约7700亩的“休闲度假+养生养心+健康医疗+生态街区”的康体养生特色小镇。都江堰国际康养小镇项目将带动更多康养项目在都江堰的发展,助力都江堰打造全国知名的康养胜地。

万达文化旅游城、安缇缦莲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大熊猫国际生态主题度假区、水主题游乐世界、通用旅游航空、西部音乐公园等项目都在加快推进。构建以“遗产观光、康体养生、时尚游乐、山地运动”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体系。

推动绿色工业发展,重点跟踪引进投资100亿元的“健康中国”示范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推进航天科工与普什宁江合作等年均投资达50亿元的32个技术提升及产业转型项目实施,加快形成400亿元产值。紧扣绿色有机农产品方向,实施“天府源”农业品牌战略。打造大地景观、农业主题公园,重点推动都江堰农业迪士尼公园等项目建设。

突出改革创新引领 培育转换城市发展动能

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旅游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先导,实施旅游管理部门职能整合调整,强化旅游行业标准化、旅游市场规范化管理,完成青城山-都江堰旅游集团公司上市。

依托成都建设对外交往中心,在主要入境游客源地、大熊猫客居城市、国际友好城市,加强旅游推介、交流合作,加入世界城市和区域电子政府协议组织、世界历史都市联盟、亚太城市旅游振兴机构等国际组织。

积极承办国际性论坛、赛事、会议等,打造成都对外交往窗口基地。针对我国港澳台地区、日韩新重点推介传统文化旅游产品,欧美重点推介民俗风情、熊猫文化等旅游产品,2021年入境游客数力争达到成都总量的28%。

努力集聚创新人才,依托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平台,通过与国内知名旅游学院联合创办旅游国际学校,采取与省内、驻市高校合作方式,引进培育高层次的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工匠型”旅游技能人才、乡村旅游实用人才等旅游“五类人才”100个以上。

提升城市功能形态 塑造国际化城市品质

日前,都江堰分别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和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体、浙江大学旅游学院等开展合作设计,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塑造国际品质。

漫步都江堰,不仅是满眼的绿,更是随处可见的休憩空间,步行这座城市将是惬意的事。交通更方便,成都“三绕”都江堰段、都江堰现代有轨电车旅游客运专线、天温都快速通道等建设,规划建设通用航空机场;以公共交通建设为重点,建成观光巴士等旅游公交,规范扩大共享单车、自行车租赁等慢行交通设施覆盖面,构建“公交+骑行+步行”慢行交通体系。

文化更丰富,建成西街院子、古县衙公园、井福街片区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名人故里等建筑群落,努力打造一批城市博物馆、艺术馆、书院,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好清明放水节、青城洞经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增进民生福祉 构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比重稳定在65%左右。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高标准推进城乡扶贫开发,深入实施“一户一策”精准扶贫措施,持续完善教育资助、医疗救助,不断增强贫困社区产业“造血”功能。

织密社会保障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制度健全、服务优质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实施“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培育五年计划”,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办学模式,深化国际友城教育合作,加快打造大成都区域性教育高地。强化“医联体”建设,重点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水平,积极推进健康都江堰建设。

切实做到对“西控”战略的深刻领会,落实到具体发展中,将是都江堰转型升级,提升绿色发展能级,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未来的都江堰这抹“绿”会更加耀眼。

本报记者 洪继东 杨华春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