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剑超在环保教育活动中与小朋友一起玩垃圾分类游戏 受访者供图
8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的《垃圾 垃圾》,通过成都奥北环保创始人汪剑超带领团队致力垃圾分类的创业故事,讲述了大众环保意识觉醒后,成都在垃圾分类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在成都环保界,汪剑超可是个名人。从成都商报到人民日报,从凤凰卫视到中央电视台,全国很多主流媒体都曾报道过汪剑超“收破烂”的故事,2012年,年仅32岁的他就受邀参加了在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推介了的“垃圾分类箱”。但你知道么,在2011年以前,他还是微软的工程师,那么,他是怎样走上致力垃圾分类之路的呢?
离开微软 他要“捡破烂”
汪剑超是个80后,从小在西安生活长大,2005年从中科院软件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微软,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
但2011年,让很多人,也包括很多亲戚朋友不理解的是,他离开了微软,放弃了高大上的软件工程师,来到成都,加入绿色地球公司,一下子变成了跟垃圾打交道的垃圾分类创业者。谈起往事,他笑着回忆,从小就被父亲教育“要好好学习,否则只能捡破烂”,如今真的是“捡破烂”了,且一做就是6年。
从一名软件工程师为什么会突然转行去做垃圾分类?汪剑超说,10多年前,他住在北京的时候,每天上班都会路过一个垃圾遍地的地方,一旦有风,特别是在春秋两季,垃圾堆里塑料袋和废纸就会被吹起来,漫天飞舞,后来他通过一些摄影师的镜头了解到北京有很多这样的垃圾场。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第一次去美国出差,在一家企业餐厅就餐,他看见员工们自觉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喝过的牛奶盒和易拉罐等投入到可回收垃圾桶,而餐厨垃圾投入到不可回收的垃圾桶。经过询问,汪剑超这才明白,如此投放更有利于垃圾的回收利用,降低环境污染。
这对汪剑超的触动很大。回国后,汪剑超算了一笔“账”,如果成都每天产生垃圾有5500吨,垃圾处理方式为直接填埋或焚烧,这样会造成土地浪费和环境污染。如果从源头上进行垃圾分类,将有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不仅能减少垃圾对环境的负担,也能节约资源创造商业利益。
就这样,汪剑超燃起了和朋友“绿色创业”的火苗,2011年,他获邀加入了绿色地球公司。如今,绿色地球已在为成都全城数百个小区,数十万用户服务。2012年11月,年仅32岁的他就受邀参加了在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推介了“垃圾分类箱”。
创业再出发 推共建共享式回收系统
2017年春天,在进入绿色地球公司5年多后,汪剑超选择了离开绿色地球,成立了成都奥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单飞”,仍然做垃圾分类。
“绿色地球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我是很开心的,但我希望这件事不仅仅只是在成都发生,因为垃圾分类处理是全中国普遍的问题。仔细思考后,我觉得是时候突破以前的模式,摆脱自我的限制,重新开始了”,在谈到为何离开绿色地球时,汪剑超表示“希望公司的发展要突破一些限制”。
他说,与绿色地球相比,奥北环保最大的差异是灵活,“就是垃圾分类回收点不用非得进入小区,可以在小区内,也可以在小区周边的学校、超市、商场以及房产中介等很多场所,参与的市民可以提供点位”。
汪剑超把这个模式称为“共建共享式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两个重要的环节。一是用户,在新的模式下,用户可通过微信注册成为会员,找到线下的合作回收点,领取一个简单并且可以重复使用多次的回收袋,回收袋上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便可以把用户的身份与袋子绑定起来,把袋子装满交到回收点以后,用户可以再去领取一个新袋子。公司会根据袋子里面的垃圾种类、重量,在微信上直接转帐给用户,“直接给钱”。第二个环节是合作回收点,在城市里面寻求愿意参与环保,愿意贡献一定力量的商户进行合作,利用他们剩余的空间来回收和分发袋子,形成一个“共建共享”可循环的系统。
他介绍,目前奥北环保主要在做服务流程,构建体系,还没有进行大规模推广,所以自6月初试运行以来,用户范围还比较小,领取袋子的用户目前有几百位,全市的回收点也只有20多个点位,“我们相信这个模式,构建好这个模式就会取得良好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
汪剑超算了一笔账,从收到1吨垃圾的前期投入,成本付出,到出售营收,“用户规模达到3万户就不再亏钱了,超过这一规模就可以盈利”。他说,成都人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垃圾分类市场空间很大,对于公司未来发展,他充满信心。
成都商报记者 韩利
原标题:会 如今他是成都“破烂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