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蓉平:成都连开八场“产业新政” 新闻发布会说明了什么?

2017-08-23 21:33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们往往以此形容一个城市之所以快速发展的精神风貌。然而,这个“形而上”是由许多“形而下”的制度做支撑的。

(一)拉开产业发展大幕,剑指国家中心城市

7月2日,成都召开全市产业发展大会,高调宣誓,将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接下来,从7月12日到8月10日,不足一个月内,成都紧锣密鼓连开八场新闻发布会,接连发布了包括“产业新政50条”以及人才、土地、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物流、能源、金融等系列配套措施在内的一揽子产业新政。对此,有评论认为,这是成都正从制度性建设入手,由里到外,从人到物,全力“扩张”城市发展的“容量”。

前段时间热播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组成立后,各个地方、各个部门很踊跃,提出了上万条的改革建议。最后习近平总书记一锤定音:集中解决制度性的问题,集中解决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的问题,集中解决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三年多来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以制度创新来推动改革,更能越过事物的表象,击中改革的要害,抓住改革的根本;更能使改革态势跃出局部,延展到全局;更能使改革力度穿透表面,抵达矛盾汇聚的深处和利益交错的枢纽。”成都关于产业发展的八场新闻发布会,正是顺着“以制度创新抵达矛盾最深处”的逻辑,集中解决限制成都产业发展的制度性问题,打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产业路径。

(二)产业发展顶层设计,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第一场,发布“成都产业发展新政50条”,可谓系列新闻发布会的重中之重,也是成都重塑经济地理、重构产业政策的重要顶层设计。

日前在成都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时,尚在襁褓中的“产业新政50条”就已经引发外界极大兴趣,后来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隆重推出,更是万众瞩目。人们关心的是,一个正在戴上国家中心城市“桂冠”的、近年来发展势头惊人的内陆城市,将打出怎样一套产业发展组合拳,最终以产业为凭恃,靠实力说话,去站稳国家中心城市的门槛。

尤为令人关注的,是既然被称为新政,那么究竟新在何处?综观“50条”,可以用“一全面、五创新”来归纳。

“一全面”,就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这是方向,是指引,也是成都提出的“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逻辑顺延。“全面”一词,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创新”,不仅是理念上的创新,也意味着目标、路径、方式的创新。

“五创新”,可看作是对“一全面”的解读,具体而言,就是创新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创新生产要素供给方式、创新产业政策形成方式、创新产城融合布局方式、创新产业推进发展方式。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创新要素供给、降低企业成本、培育产业生态,形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个能够对接全球价值链的产业生态体系、一个能够保障政策红利充分释放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这是成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次创新探索。这一顶层设计如何“落地”?紧接着的七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了八个配套政策和系列实施细则成为重要的支撑。

(三)八大细化政策,架起产业新政“四梁八柱”

人才、物流、能源、金融、住房、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这些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核心要素和配套保障在政策中一一落实。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首当其冲的,是“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最为突出的亮点,就在于首次鲜明提出“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这一重大命题,并将其置于战略的高度,充分彰显成都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求。

“计划”包括落户、住房保障、建立人才绿卡制度、技能培训、激励政策、发布人才信息“白蓝”两书、设立“蓉漂人才日”七大内容,可谓成都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政策,并与之前“成都人才10条”“成都人才36条”相互支撑,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政策链条,从而初步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成都风格的人才政策体系。“计划”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力求从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形成合力,营造从“身”到“心”的人才发展“最佳氛围”,打造“蓉漂”舒适安稳的“栖息地”。不难想见,这一探索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成都模式,必将成为成都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性引擎。

“科技成果转化十条”、“知识产权十条”以及有关住房保障政策措施的“人才安居工程实施细则”,则分别从事业发展保障和居住保障两方面为人才护航,可视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外延的拓展。

“科技成果转化十条”、“知识产权十条”意在进一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力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近年来成都先后出台了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都十条”和“成都新十条”,在全国率先触碰所有权“禁区”。此次出台的“科技成果转化十条”,进一步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症结,形成了10项针对性措施。“知识产权十条”则有三大突出亮点,一是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基金规模位列全国城市首位;二是打造20个以上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并给予资金支持,支持力度位居全国城市前列;三是专设经费支持企业和服务机构主动维权,支持力度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人才安居工程实施细则”则通过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优化住房供给模式,增加租赁市场供应等,努力解决各类人才安居之忧,让广大“蓉漂”住得上房、安得了家。有居住才有心安。当满怀创新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四顾茫然,一个落脚之地、一个安身之处,应该就是他此时最渴望实现的“小目标”。未来五年,成都将建设人才公寓和产业新城(工业园区)配套住房2769万平方米,约35万套。人才安居与产业发展高度关联,成都此举,不仅令城市更见“成色”、更具温情,也将使城市的创新动能源源不断。

八个配套政策中的“提升产业能级土地政策的实施细则”、“提升产业能级物流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以及降低能源要素成本的“能源14条”,则是以问题为导向,务实地、创新性地破解成都企业发展长期存在、也最为迫切的问题。两个“提升”、一个“降低”,说的其实都是一件事:降成本。降土地成本、降能源成本、降物流成本,用一切有用的手段,为企业松绑,助企业腾飞。

“提升产业能级土地政策的实施细则”,明确了合理布局产业发展用地空间、统筹安排产业发展用地、优化产业用地供给政策。在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唯一性愈加明显的当下,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科学有序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是成都优化城市空间面临的重大挑战。这一“细则”在产业用地空间布局上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在用地计划安排上体现了精准供给,在用地政策上体现了支持创新集约节约的导向,是对土地要素供给的一次重大创新。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对工业项目用地供应施行差异化供地方式。这是目前上海、广州等沿海发达城市普遍采用的一种供地方式。成都借鉴了这一模式,目的在于使土地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以此推动“园区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加快打造有机融合、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链生态圈。

“能源14条”,明确了成都如何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企业降低能源要素成本,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能源与产业发展高度关联。成都要降低要素成本,保持产业发展成本竞争优势,能源保障是重点之一。“能源14条”以“能减则减、能放则放”为原则,对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提供综合用能服务和优价供电、供气,扩大用电、用气优惠政策范围,尽最大可能降低企业能源成本,着力打造要素成本“洼地”。

“提升产业能级物流政策措施的实施细则”,明确了成都如何全面深化物流供给侧改革,推动企业降低全程物流成本,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物流环境。历史上的“蜀道难”演变到今天,“难”的内涵已成了货物集疏难、要素流动难。对此,成都敢于自我“揭短”:2016年,每万元GDP社会物流总费用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城市“最后100米”、农村“最后一公里”的终端物流配送问题仍然突出;国际贸易水平不高,2016年全市物流企业4428家中,外资仅42家……如何破题?成都的解题手段是五个“强化”:强化国际物流通道建设、强化国际货运量能提升、强化口岸通关服务提升、强化新兴物流业态培育、强化物流组织模式创新。

“财政金融19条”,也是干货颇多,含金量十足。对此,可以概括为“一加一转一减”。“加”,就是加政府对潜力企业的“投入”。“转”,就是转财政投入的方式,加大财政资金杠杆,撬动更多社会资本。目前成都已经设立1000亿元目标规模的成都发展基金,并完成了300亿元首期筹备。成都放言,要借这一基金,撬动5000亿元社会资本投资,形成一个成都特色的产融一体化发展模式。“减”,就是减税减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目前,成都已经宣布将取消或暂停4项政府性基金,同时落实取消或停征机动车抵押登记费、出入境检验检疫费等35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

企业家的天职就是实现创新,而“财政金融19条”的精髓在于甄别和筛选具有潜力的企业家并为其提供资本支持。当财政政策与企业创新相得益彰,成都何愁不成为西部乃至全国的创新高地。

(四)聚合产业新政能量,激发澎湃发展活力

一部“产业新政”以及一系列配套措施,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共同服务“产业发展”这个中心思想,其中创新是灵魂,人才是主题,服务企业则是主诉求。可见,成都的“产业新政”绝不仅仅是针对某一问题、局限某一领域的单兵突进,而是从制度入手的全方位根本性改革。有容乃大。随着成都产业政策体系闭环的形成,必将带来人才、资本、服务等强能量的集聚。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前景,小米董事长雷军感叹:“在成都创业大有可为!成都发展产业大有希望!”也正因为被这一前景所激励,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发出了“用三年多时间,让新希望集团成为世界500强”的宏愿。可以想见,在成都这个无限包容的土地上,千千万万个青年人都能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千千万万个科技工作者都能踏上领航未来的征程,而正在成长的“雷军”“刘永好”们,也必将实现创业兴业的美好梦想。

原标题:蓉平:成都连开八场“产业新政” 新闻发布会说明了什么?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