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我市召开全市社区发展治理大会。记者从会上获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围绕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为目标,把转理念、转职能、转方式、转机制、转形态贯穿社区发展治理的全过程。大力实施"五大行动",不断夯实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底色,让市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城市发展
面临新问题
■过去十年,成都常住人口年均净增50万左右,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中等城市人口规模
■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占比达30%,每年要新增3.1万个学位才能满足需求
■十三五期间需每年新增养老床位7000多个,养老服务供给压力大
……
近年来,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特大城市共同面临的新挑战。主要体现在,人口持续增长,过去十年,成都常住人口年均净增50万左右,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中等城市人口规模,目前成都实际管理人口已超过2000万人,城市治理面临严峻挑战。教育医疗压力增大,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占比达30%,每年要新增3.1万个学位才能满足需求。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问题凸显,十三五期间需每年新增养老床位7000多个,养老服务供给压力大。
此外,市民利益日趋多元化,社会发展活力不足,改革力度、深度、广度仍显滞后。
成都的社区发展治理与城市化进程基本同步。取得了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用房标准化建设,在全国率先成立社区居民议事会,锦江区、成华区等获批“全国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实验区”等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基层党建亟须加强,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聚集主责主业不够,共建共治格局尚未形成,法治能力仍显不足,服务水平仍旧偏低,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
面对上述诸多问题,成都市以“五大行动”为具体抓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快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
实施
“五大行动”
■为实现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这一目标,我市正加快构建科学的组织动员体系、法治的管理运行体系、精准的引领服务体系、专业的人才支撑体系、严格的权责约束体系。大力实施“五大行动”,不断夯实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底色,努力让“生活城市”享誉世界、别样精彩。
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行动
五年改造完成棚户区5.2万户
老旧城区改造是改善市民居住生活环境的头等大事,我市将用五年时间全面改造完成棚户区5.2万户790万平方米、城中村项目88个8357户、老旧院落1587个,使老旧城区功能优化、产业重生、焕发生机。
坚持政府主导、项目化运作,以规划为导向,以片区为单元,区域统筹整体推进,在老旧城区规划建设一批与人口规模和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开发平台,创建更适宜居住、更具经济弹性和可持续性的新型社区。坚持市场化导向、商业化逻辑,打破“就地平衡”改造模式,推行货币安置、异地安置等方式引导人口合理疏解。坚持少拆多改、拆改结合,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改造拆迁,防止大拆大建。坚持先自治后整治、一院一策,将模拟搬迁、群众自治改造模式与房屋征收程序有机结合,依托群众力量有序推进改造。
实施背街小巷整治行动
推行“街长制” 消除街巷乱象
目前,全市共有背街小巷4336条,需要整治的有3257条。我市从公共安全和城市景观的角度谋划背街小巷整治工程,针对油烟乱排、污水乱倒、垃圾乱丢、物料乱堆、车辆乱停、招牌乱设、摊位乱摆、线缆乱牵等“八乱”问题,坚持疏堵结合全面整治全面提升,推行“街长制”持续用力,消除街巷乱象。
“市城管委将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按照‘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治理方式,探索构建国家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努力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的总体要求,重拳铁腕整治背街小巷各类‘乱象’。”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市城管委将开展违规占道、车辆乱停、违法建设、工地乱象、架空线缆“五整治”,对坐商越门经营、机动车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公共开敞空间违法建设、工地管理不规范、架空线缆散乱等“乱象”问题进行针对性治理,切实规范背街小巷容貌秩序。
实施环境卫生、商店招牌、街面设施、园林绿化、建筑立面“五提升”。力争用两年时间,整治提升3257条背街小巷。
实施特色街区创建行动
两年内打造200条精品开放街区
景观面貌是城市的形,功能内涵是城市的神。我市将按照“有机生命体”的理念打造一批形神兼备、秀外慧中的特色街区。遵循一街一品一特色原则,突出城市特色塑造,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融合现代时尚元素,协调自然人文景观,力争在两年内打造200条充满创新活力、产业特色鲜明、配套系统完善的精品开放街区。为此,市城管委将因地制宜推进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旅游街区、商业步行街区、风情酒吧街区、特色餐饮街区“五打造”。
同时,打破原有行政区划、城镇体系和散乱布局,选择重点产业功能区、轨道交通枢纽、重要交通功能节点、特色建制镇,围绕提升要素集聚能力、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带动能力,改造提升100个左右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具有小城市形态的特色镇。
并通过土地综合整理、河流水网重构、交通地理改善、生态功能提升,规划布局一批具有川西特色的林盘聚落,再现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川西田园风光,打造独具天府文化和都江堰灌区品牌的旅游景观。
实施社区服务提升行动
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服务无处不在、幸福就在身边”,是社区发展治理成效的最终检验标准。我市将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纳入城乡规划,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一站式”、全天候服务的社区综合体。通过国资划拨、底商返租、区域共建、市场化购买等方式,尽快解决社区公共用房面积不够、位置偏僻、功能不全的问题。新建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将确保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
完善线上线下合一、前台后台联动的社区综合服务模式。积极推进“互联网+社区”,依托商场、超市、便利店叠加政务服务功能,支持“O2O+社区”商业模式。
围绕人居、休闲、康养、健身、文化、教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领域,培育社区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增强社区造血功能,有效整合政府资源,支持社区采用股份制、众筹、资产入股等方式发展生活类服务企业,确保社区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在为市民提供多元化服务中实现社区资产保值增值。
实施平安社区创建行动
深入推进“大联动·微治理”
平安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石。我市将加快构建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地方性法规体系,把社区发展治理事务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
健全社区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机构及社会组织多方协商机制,实现组织共建、活动共联、资源共享。
此外,我市将深入推进“大联动·微治理”,规范社区综合中心建设,实行社区民警实岗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日常管理水平,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乡镇)。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把天府文化融入社区建设全过程,引导社区居民崇德向善,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乐观包容的良好社区氛围。
成都晚报记者 林姝霏 摄影 孙琳 李慧颖
原标题:两年内打造200条精品开放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