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本网最新  »  正文

诗歌大咖聚蓉城:成都的书香孕育了诗歌的土壤

2017-09-14 12:35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梁巍   责任编辑: 马兰

2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高旭)9月14日报道 诗歌多数是在想象中完成的,诗歌的想象世界瑰丽,华美,令人心驰神往。然而,诗歌的创作并没有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许多诗歌都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那么诗歌中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如何融合?这种融合又将怎样促使诗歌创作不断走向成熟,并最终推动人类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发展?今天上午,在“2017成都首届国际诗歌周”主题座谈上,来自多个国家的近百位诗人围绕“现实和想象中的城市与诗”展开了讨论。

 

1

哥伦比亚诗人祖安·玛努埃尔·罗卡:成都的书香孕育了诗歌的土壤

哥伦比亚诗人祖安·玛努埃尔·罗卡在会上发表了名为《诗歌,书籍和城市》的主题演讲,在他看来,书籍和诗歌,将会成为一座城市文化的底蕴。

祖安·玛努埃尔·罗卡说,书籍和诗歌,通过享受利于思考的逗留,将人们凝聚。打开一本伟大之书或一首伟大之诗的大门,就有如进入一座城市。里面充斥着奇迹或者失败,人类的奢华和苦难,建筑和梦想,钢筋水泥和谜一般的脸庞。无论从哪一点看,人们都是城市这本嘈杂之书的居民。

“同样,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书籍和诗歌也是带给了我们精神上的‘家园’,这是一座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会下,祖安·玛努埃尔·罗卡对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说,这两天他走访了成都的很多地方,这里的书香让他着迷。“我去了很多地方,我发现成都现在的书店非常的多,大小书店都很多,这个让我非常高兴,这里确实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美国诗人徐贞敏

美国诗人徐贞敏

美国诗人徐贞敏:如果不是成都,我不会成为一位诗人

“要不是2001年的成都之行,我可能永远不会出版的我作品……”座谈会上,美国诗人徐贞敏名为《成都,成都》的主题演讲惊艳了现场众人,她用标准的中文,向大家介绍了她与成都的渊源,以及天府文化对她的影响。

1994年,徐贞敏第一次造访成都,那时,他还在攻读中国文学的博士学院。在来之前,她就知道成都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诗歌之城。“我第一次踏足成都的时候,曾去看过望江楼的薛涛像,在拜读过杜甫的作品后又慕名去了杜甫草堂,可我却不知道至今成都都是诗与艺术的中心。”

从此以后,徐贞敏就迷上了成都,迷上了这里的生活,2008年移居北京后,一有机会徐贞敏就会前往成都,与他的诗人朋友们交流。“那时我还是用英文写作,是成都的朋友告诉我,应该大胆去创作,于是我就开始尝试用中文写诗。”

在徐贞敏看来,成都就是她心目中的诗歌天堂。“成都有着囊括了大量作家、学者、音乐家和学生的文化社区,而这些社区成员们都互相交流作品和思想。趣味横生的交谈在成都已经司空见惯,在这里,想法和玩笑能不翼而飞,彼此碰撞,须臾之间就成了装饰艺术、妙笔丹青。”徐贞敏说,使成都成为诗歌之城的,不是摩天高楼、宽广的道路,也不是它日益提升的国际形象。“成都之所以作为诗歌之城,是因为它富饶的诗与艺术的传统,是因为在这里,每一天都被赋予意义,是因为作家、音乐家以及读者社区之间的包容,是因为这座城的活力,以及这里用节日、读书会、沙龙、艺术展与社区活动等形式对诗歌与艺术的支持。若我逢人便说成都是我的天,以上便是原因所在。”

中国诗人叶延滨:文化需要交流

在座谈会上,著名诗人、散文家、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叶延滨第一个做了交流发言,在他看来,城市诗歌的关键词是:开放、交流、超前及其现实。

在叶延滨看来,世界上文化的交流就如同天上的气流,无时无刻不在进行。“风雨雷电没有国境线,文化自然也是如此。但是,也正如气流一样,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叶延滨说,就比如中国唐代,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都在世界上是强势的,也就造就了文化的向外张扬。而生活在当代的诗人们,除了诗歌中传统的浪漫主义,也更加需要现实主义。“我们生活在城市化的二十一世纪,这个时代变得比诗歌更有想象力,也更加浪漫和便捷,这也就促使了诗人们身上的‘现实主义’。”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