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话剧《高腔》聚焦脱贫攻坚的“四川故事”

2017-09-20 07:21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王雪意   责任编辑: 马兰

话剧《高腔》导演谢洪(左一)与剧组成员。

提到高腔,很多人会想到川剧。作为川剧声腔的一种,高腔曲牌丰富、唱腔动人,地方风格浓郁,是川剧唱腔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今天要讲的《高腔》不是川剧,而是话剧,是全国首部反映脱贫攻坚的多幕话剧。18日下午,正在排练厅指导演员排练的话剧《高腔》导演谢洪,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讲述了这部演绎脱贫攻坚“四川故事”的话剧。

四川是脱贫攻坚任务最繁重的省份之一,精准扶贫工作全国瞩目。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讴歌四川省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在兹念兹、唯此为大、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的壮志豪情,全国首部反映脱贫攻坚的多幕话剧《高腔》,已经正式建组。

谢洪介绍,话剧《高腔》改编自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主任马平的同名小说。“《高腔》是马平深入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第一线而创作的4万余字中篇小说,《人民文学》于今年第8期以‘迎接党的十九大召开特选作品’将该文刊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小说《高腔》讲述的是四川省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发生的曲折而生动的故事:以花田沟村在两年内摘掉贫困帽子为背景,以两个贫困户在化解宿怨的过程中寻觅产业发展之路为主线,描绘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乡村生活画卷。小说成功塑造了第一书记丁从杰、农村新型女性米香兰、帮扶干部滕娜、村支书牛春枣以及柴云宽、牛金锁、米长久等人物形象,他们从不同角度一齐向贫困发起了“围剿”。

虽然小说只有4万余字,但谢洪坦言:将文学性颇浓的小说改编成话剧并不容易。“小说文学性的叙述语言,不能直接用到舞台戏剧里。而且第一稿剧本出来之后,我们发现它缺乏戏剧事件,缺乏矛盾冲突。大家进行了几次开会讨论,已经四易剧本,目前是边改边排,边创作边完善,力求精益求精。”

不同于最开始的普通话版本,在谢洪的建议下,话剧《高腔》台词采用川北农民方言。“如果是普通话,会显得有些滑稽,远离了原生态嘛,所以我们会把传统接地气的语言,地方土语、俚语巧妙地融合进去。”此外,话剧《高腔》还将小说中融入的川剧、川北薅草锣鼓等独具四川特色的文化元素,在舞台上更加形象、艺术地呈现。

“作家在写小说时有浓郁的川剧情结,但既然是话剧,就不能看太多的川剧元素支撑,舞台上的川剧元素会恰到好处。同样,川北地方特色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薅草锣鼓,也会恰如其分地融进话剧舞台。”尽管从排练到登台只有不到40天时间,但谢洪表示,为了让演职人员更加贴近当地农村生活状态,剧组正计划进行实地考察,力求通过话剧演绎,再现革命老区“围剿”贫困的感人画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荀超

原标题:话剧《高腔》聚焦脱贫攻坚的“四川故事”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