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四川芦山地震灾区考察,看望慰问受灾群众。这是习近平在芦山县体育馆安置点一帐篷内亲抚当时一岁的骆俊诚。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向总书记报告·芦山灾后重建篇
开栏的话
砥砺奋进五年间,天府大地换新颜。四川人民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一直把四川放在全国大局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并作出重要指示,之后多次听取省委工作汇报,对四川经济发展、全面创新改革、自贸试验区建设、脱贫攻坚、灾后重建、藏区工作、党的建设和班子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今年3月,总书记又亲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开展创新创造、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他殷殷嘱托。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再立新功。”牢记重托,省委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团结带领9100万四川儿女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五年来治蜀兴川不断迈上新台阶。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了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美好愿景,形成了治蜀兴川总体工作布局。
即日起,本报推出“向总书记报告”大型系列报道,重返一个个新闻现场、讲述一个个奋进故事,以四川儿女干在实处的担当和成绩,回应总书记的关切与嘱托。透过这一份份精彩答卷,诠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天府大地的生动实践,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芦山地震灾区考察时强调,芦山强烈地震抢险救援阶段工作取得重大胜利,抗震救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继续大力发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全力救治伤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科学布局灾后恢复重建,让灾区人民早日走出灾难阴影,开始美好新生活。
□本报记者 张守帅 王飞
青山远黛,碧水过城,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古色古香的场镇猎猎作响。2017年10月1日,“4·20”芦山强烈地震震中芦山县龙门乡,迎来震后第5个国庆节。
家国同庆。住“新龙门客栈”、尝“新龙门三宝”、摆“新龙门阵”……在游人眼中,这个新的龙门乡,已经浴火重生。群众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腰包有票子,灾后重建创造了奇迹。
创造奇迹的原因,被镌刻在感恩广场的一块硕大山石上,五个鲜红大字诉说着群众穿越灾难后的质朴心声:“永远跟党走”。
时间回到2013年5月21日至23日,在芦山地震抢险救援取得重大胜利、着手准备灾后恢复重建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深入救灾一线,看望慰问灾区干部群众,实地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在群众集中安置点,在板房学校,在临时建筑工地,总书记亲切有力的话语给灾区干部群众带来温暖与信心,为再造新芦山定调定向——
对安置工作,他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强调要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安全住处、有干净水喝、有医疗服务。
对恢复重建,他强调,既要考虑灾区原有发展基础、资源禀赋,又要充分利用恢复重建提供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高度重视产业升级、节能环保,努力实现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
总书记的深情牵挂、深切关怀、殷殷嘱托,为芦山灾后恢复重建注入了动力,为探索重建新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尤其值得铭记的,是芦山灾后重建中走出的新路子。芦山灾后恢复重建由过去中央直接安排部署改为地方负责制,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探索出一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恢复重建新路子”的重大命题。四川牢记总书记重托,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积极作答。
芦山灾后重建是一场遵循客观规律的灾区发展再建,是一场整体跨越提升的灾区机能再造,是一场复杂全面系统的灾区事业再兴,是一场迈向治理现代化的灾区社会再构,是一场提振信心力量的灾区人心再聚。四年多时间过去,大地重现秀美,灾区跨越提升,处处标注着生机与活力,山绿、城美、产兴、人和的绚丽画卷徐徐展开。
今天,浴火重生的芦山人向总书记报告:我们正满怀感恩,冲刺全面小康的目标!
一个理念:人民至上
连通党心民心 凝聚重建合力
10月9日,星期一,背上小书包,6岁的骆俊诚稚气未脱,却有了学生模样。他想告诉“习爷爷”,长大要做消防员。
2013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芦山,在震后安置群众的芦山县体育馆,他捧着骆俊诚的小脸蛋轻轻亲吻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
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龙门乡青龙场村民朱国清难以忘记,那一天,总书记走进他家的帐篷,关怀细致入微:“住着热不热,下雨的时候渗水不,帐篷外的路沟排水如何……” 成都空军第九工程总队的王永林永远记得,自己搭建活动板房时,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连串追问:地板抬高了几厘米?板房屋顶是什么材料?中间有没有防潮防水的隔层?“总书记心真细!”
龙门乡退休女教师张光兰也永远记得,在烈日下慰问群众时,总书记身上那件汗湿的浅蓝色衬衣。“真想撑伞给他挡一挡太阳!”
总书记勉励乡亲们,在过渡安置期间互帮互助、共渡难关,同时主动想办法、出主意,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重建美好家园。
“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习近平总书记此后对芦山灾后恢复重建作出的重要指示和一系列批示,始终强调“以人为本”。
在人民至上理念指引下,四川省委、省政府从灾区人民的需要出发,把群众最需要、最急迫、最关心的民生重建摆在优先位置。
震后20多天,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科学重建跨越发展 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决定》,庄严承诺:“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
震后一个月,四川成立由省委书记王东明任主任的省灾后重建委员会,构建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指挥体系。王东明指出,必须自觉站在体现党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的高度,把做好重建工作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积极探索,更好地担负起主体责任。
骆俊诚的家在震中龙门乡。包括龙门乡在内,到2014年底,雅安全市78792户农房重建已全面完成。震后第二个春节,85%以上的农户在新家过了一个喜气洋洋的新年。住房重建快于其他重建,稳定了民心和大局,更凝聚了重建合力。
“哪里危险多、哪里困难大、哪里有群众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就有共产党人的奋斗。”这是总书记的要求,也是四川省委及灾区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工作的指引。
参与过汶川灾后重建的党员干部来了,懂经济擅抓发展的领导来了,党员突击队建起来了……灾后恢复重建,灾区党员干部既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既是带头人,也是“定盘星”。每一户重建户,都有党员干部直接联系。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灾区群众积极投身农房重建,住房自建成果得到了检验。
白伙新村聚居点安置81户群众,重建启动后,农户推选12名拥有一技之长的代表组成自建委员会,政府除了提供技术指导、资金补助外,从户型选择到质量监督再到资金监管,一切均由村民们商量决定。在灾区,这样的自建委共有232个。
重建完成后,自建委又变成自管委,进一步向集体经济领域延伸,诞生了民俗专业合作社、旅游专业合作社、农家乐专业合作社……
住进新房子,芦山县芦阳镇农民张体敏一家过上了幸福生活。回忆起总书记慰问大家的情景,她眼中噙着泪:“总书记勉励我们,要加油,要坚持,党和政府会一直关心我们,和我们在一起。这给了我们希望和信心。”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灾区群众抚平伤痛,战胜天灾,并大幅提升了村级组织自治能力和集体经济造血能力,为加快致富奔康筑牢了基础。
“新居落成常念共产党,楼房进住不忘总书记”“党恩在心,感恩在行”……浴火重生的大地,随处可见群众知恩感恩的标语、对联、石碑。
震中龙门乡将一张张群众的笑脸照片,挂在感恩文化墙上。乡党委书记陈刚说,群众笑口常开,映射的是“党心民心、心心相印”。
一个梦想:幸福美丽新家园
产业为基 绿色为衣
10月8日,国庆中秋长假最后一天,龙门乡隆兴中心校校长王智强提前上班了。他今年有个打算,“把学校科技特色与村里的生产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些。”
借助灾后重建,这所乡村学校不仅硬件修葺一新,还成了农村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连续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斩获奖项,去年被授予“四川省科幻特色学校”称号。
“有梦想就会有创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2013年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在板房中复课的隆兴中心校学生时勉励大家:“青少年要敢于有梦。从西游记到凡尔纳科幻小说,飞船、潜艇今天不都有了吗?有梦想,还要脚踏实地,好好读书,才能梦想成真。”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谱写“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在芦山灾后恢复重建中,灾区干部群众也确立了自己的梦想: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
筑梦,逐梦,圆梦。在中央统筹指导下,震后两个半月,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出炉,制定出实现“重建梦”的具体路径。
如果说民生是这个梦的底色,那产业就是这个梦的根基,绿色就是这个梦的外衣。
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恢复牵挂在心。他在芦山地震灾区考察时,专程到农田里察看玉米种植情况,询问灾后恢复生产的安排。他高度重视产业升级和节能环保。
回看灾区这几年的产业发展,走的恰是“后发也要高点起步”“转型才能更好发展”之路。
去年7月,中恒天汽车集团(雅安)汽车有限公司下线首台国产大越野样车,该车不仅性能对标国际知名品牌,还装配了公司自主研发的V8、V6型发动机。芦山群众觉得这有点像做梦。因为芦山、天全、宝兴担负着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任,环境容量有限,几乎难以发展现代制造业。
中恒天项目总投资30亿元,年产10万辆大型SUV,是芦山地震后雅安引进的最大项目。该项目落户位于名山区的芦天宝飞地产业园,由几方共建共管、成果共享。
一“飞”天地宽。从2013年设立至今,园区先后引进新筑通工新能源汽车、建安工业、川西机器、王老吉凉茶等33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总投资154亿元,上述项目全部达产后,年营业收入可实现420亿元以上。
随着住房重建完成、基础设施改善、生态环境修复,芦山地震灾区再现“家在清风雅雨间”的宜居盛景。秀色能否“可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为梦想插上了高飞的翅膀。
牢记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灾区向生态农业要效益。
沿着交通主干线,规划建设生态茶叶、生态果蔬、生态果药等三条特色产业经济走廊,每条都长百公里,每条种植面积都达百万亩。
画好“大走廊”,又描“小环线”。雅安进一步启动建设多条农旅融合、产村相融的精品小环线,充分释放出“灾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果园”的生态经济效益。
今年9月,雅安以崭新的形象亮相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进出口商品展暨中国西部(四川)国际投资大会。35个项目签约落户,196.3亿元的投资额进一步助力灾区腾飞。
一条新路:地方负责制
结试验硕果 对世界作贡献
在这个国庆中秋长假,游客们普遍感到,雅安的路宽敞起来了。
从天全县多功乡,到芦山县思延乡,再到宝兴县硗碛藏寨——震后新建的国道351线,让雅安到宝兴的车程缩短为一个小时,更为沿途群众平安出行系上了“安全带”。
如同一路畅行的道路,从废墟上崛起的芦山地震灾区,踏上了提速发展的快车道。
这是一条不同以往的重生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芦山地震灾区考察时专门指出,要实行中央统筹、分级负责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力量,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灾区群众开展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建房兴业、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这条路,后来被概括为“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成了国家探索以“地方为主体”重建新机制的首个试验田。
向地方赋权是显著特征。中央赋予四川制定重建专项规划、审批重建具体项目的权力,并将确定的460亿元中央财政重建补助交由地方包干使用。
创新体制机制是根本要求。为确保指挥顺畅、运转有序、落实到位,四川着力构建架构合理、统一高效的四级组织指挥体系,并将99%以上重建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下放到灾区市、县。
由于地方被赋予结合重建实际动态调整项目的权力,一个可喜现象出现了。芦山地震灾区先后两次对总体规划实施项目进行优化调整,取消、压缩、整合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等项目40个,调减财政资金1.2亿元,全部用于住房、道路、学校等民生项目。
量体裁衣的科学性显现了出来。芦山国省干线交通重建没有采用全线“一以贯之”“一刀切”的技术标准,而依据需求和地质条件,灵活采用二级或三级标准,既能满足需求又保护了环境,还兼顾了后期的安全运行。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范振宇说,道路“插花式”重建体现了尊重自然、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重建新路发挥了中央强有力的统筹优势、地方因地制宜的创新优势、群众踊跃参与的源泉优势,确保重建有方向、有效率、有动力,被专家称为“中国对世界巨灾治理的重大贡献”,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创新。
芦山重建新路,已在云南鲁甸地震、尼泊尔地震西藏灾区的恢复重建过程中得到推广。2016年3月,时任尼泊尔总理奥利访川,他此行的一大目的,即是要了解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
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他起身接过四川代表带去的芦山地震灾区重建新貌照片,高兴地点赞:“浴火重生!”
牢记总书记嘱托,2017年3月,四川省印发《关于推进芦山地震灾区实现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目标的意见》,从巩固重建成果、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等方面出台18条举措,再为芦山崛起拓宽行路。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奔康路上,新芦山砥砺前行!
原标题:浴火重生 新芦山走出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