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听 绿色之音在成都滋长

2017-10-16 08:08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QQ图片20171016080724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一维。

在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无数人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对“生态”和“绿色”的理解。这五年,他们有的与河水为邻,为恢复一河清澈而不懈努力;有的以村落为阵地,打造出家门口的美景;有的扎根深林,坚守一片绿色;有的从事科学研究,为环境保护提供智慧保障……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他们对过去五年有哪些体会和感受?关于未来,又有怎样的希冀?来,跟随记者一道,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故事吧。

时间:10月14日

地点:南河

人物:市河道管理处南河管理站水闸管理组组长 张仲秋

背景:成都河流密布,水系发达,张仲秋和同事们为了让城市水域环境时刻保持干净整洁,多年来,在各自负责的河道水域上,不间断地进行着科学精细的拦漂打渣,改善了这座城市的水域环境。

一份坚守 织就水环境保护“大网”

10月14日清晨7点,天微亮,秋寒袭人,张仲秋与同事从市河道管理处南河管理站出发,驾驶着专业拦漂打渣船,巡视整个南河水域,开始了一天对河道全面清理的保洁工作。在这条与成都发展息息相关的河流上,50多岁的张仲秋已经来回巡视了30多年。河面上一旦出现垃圾、漂浮物,张仲秋就及时挥舞打渣网清理,他时刻守护着自己负责的河道。

每年汛期,暴雨频发都易造成上游垃圾陡增,拦漂打渣工作量也随之急剧增加。据统计,有的拦漂闸每日平均打捞垃圾约20立方米,最多的时候甚至能达到310立方米。根据市河道管理处的科学安排,张仲秋与同事们一起尽力实现了“三个不间断”:责任落实不间断、水域环境保障不间断、监督检查不间断。

干净的河水中各类鱼儿畅游,河道旁成片的植物随风摇曳……在摸底河百福桥至教育宾馆桥段的河道沿岸,记者不时与锻炼、散步的居民擦肩而过,河道水环境改善的同时,市民的生活质量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寄语

重拳治水是一场持久战,成都城市水域环境的保障是这场战役中的重要一环。为了让城市更加宜居,让沿河市民能感受水环境改善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生活“红利”,我们将以“天亮出船,天黑收船”的恒心,全力确保河面干净整洁。同时,共建共享,人人都是保护水环境的主人翁,我们愿意与市民携手努力,共同织就水环境保护“大网”,使碧水清流常驻蓉城。

时间:10月13日

地点:郫都区安德街道安宁村

人物:郫都区安德街道安宁村主任 郑春燕

背景:成都实施百村容貌整治工程,今年治理村容村貌薄弱村100个,全域改善城乡环境质量。到2017年底,成都将治理村容村貌薄弱村421个。

一条绿道 村落家园变美景

10月13日,郫都区安德街道安宁村主任郑春燕的日程表安排得满满当当。为了月底启动村里羊肠小道的整治工作,她正忙着招标筹备。为了把村落打造得更好,她忙着跟相关部门协商绿道路灯的运行维护问题……

安宁村,一个距离郫都城区12公里的小村落。2015年11月,安宁村成为成都市百村容貌整治的首批薄弱村之一,两年后,这个曾经脏乱差的村落,如今已出落得如同景区一般美丽。

一条骑行绿道蜿蜒在田园之间,绿道旁木春菊迎风盛开。一边是绿意,一边是花景,漫步绿道,呼吸着曲源河周边湿地的新鲜空气,感受安宁村的美。“以前这些道路都是烂泥路,出行都要穿筒靴,村民房前屋后摆满杂物垃圾,有的还把垃圾往路上扔。”自从这条道路打造后,每天有保洁员定时保洁,有城管队员不时巡逻,路面变得整洁美丽。

由于毗邻曲源河水源,安宁村进行环境打造时便按照生态发展、保护川西林盘的思路进行,“我们想让老百姓既享受城市的方便,又享受乡村的美景。”郑春燕告诉记者,今年夏天已经有不少游客骑游到这里,还有游客前来咨询住和吃的问题,更有人已经嗅到了商机。本月底,安宁村将启动村里羊肠小道的整治工作,今年底,这里将大范围呈现出院落整治后的村落美景。

寄语

我们赶上了百村容貌整治这个好机遇,村里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田园风光的美,引来了不少游客。我希望能带领村民把环境治理好,让空气变得更清新。通过环境的改变,引来更多的游客、引来更多的产业。绿色发展,就是要让我们在环境改造中受益。

时间:10月13日

地点:崇州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人物:崇州鞍子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 王磊

背景:今年8月,《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获得国家正式批复,公园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面积达27134平方公里。鞍子河保护区的全部范围也纳入了国家公园范围,这对保护区发展意义重大。

一份责任 24载守护那片绿

曾经,鞍子河自然保护区被戏称为“一个人的保护区”,那个人便是指的王磊。1993年9月,省级四川鞍子河自然保护区启动成立,彼时大学刚毕业的王磊是保护区第一任“巡护员”。

24年间,王磊见证着保护区的每一个变化。用他的话来讲,自己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这里的每一个角落。如何让保护区发展得更好?他和同事也在不断探索。2014年起,保护区与保护国际基金会合作启动成立鞍子河保护地项目,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和保护组织共同管理保护地的模式。保护地共管项目旨在引入国家公园管理的模式与理念,加强保护与科研监测,发展自然教育和游憩体验,促进当地社区发展,并推动保护地管理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而这,与正在推进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理念一脉相承。“我们共管保护地的做法实际上便是国家公园体制的缩影。”王磊分析,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理顺长期以来的管理掣肘,不仅能推动栖息地整体保护、促进“碎片化”栖息地融合,更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寄语

对于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来说,鞍子河是块小地方,但它很重要,不仅是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家园,也是邛崃山山系野生动物的重要交流廊道,同时还是成都市第二水源地文井江的源头。我们将利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契机,保持好它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护好这块绿水青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生态资源。

时间:10月13日

地点: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413办公室

人物: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工程师(博士) 刘合凡

背景:“大气十条”实施以来,我市采取系列措施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治霾十条”等系列举措相继出台,为成都空气质量改善作出不小贡献。而这些措施的制定实施,也可以说是环境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

一份严谨 科技治霾有成效

“麻烦你稍等下,我发完这封邮件就来。”当记者走进这间大办公室时,刘合凡正伏案于其中一个不起眼的办公桌。用他的话说,这份工作比较零散,要时刻把工作放在心上,才不负这份责任。

“从建立大气排放源清单、大气污染源解析、空气质量复合研究等脑力工作,到空气采样、监测等体力工作,都是我们的分内事。”健谈的刘合凡向记者逐一介绍了他们的工作日常,他主要负责空气质量复合研究这块。

“举个例子,在治霾措施中有关闭‘散乱污’企业一项,为何要关闭‘散乱污’企业?其背后有哪些科学依据,是否具有可行性,如果落地实施、能否对空气质量改善起到效果,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等等,这些都要考虑。而这便是我们运用一套完整体系,通过严谨的建模运算、情景模拟等系列过程所评估而得出的。因此,措施中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实则是建立在大量可靠、科学的研究分析上的。”刘合凡告诉记者,基于此,今夏,由市环科院起草的臭氧污染防控行动方案在全市实施,已取得不错效果——今年8月,臭氧污染天数较去年同期减少11天,8月15日至9月11日连续27天未出现超标天,空气质量优良。

寄语

5年前,大部分群众都还不知道什么是PM2.5,如今,大家对生态环境越来越关注,这对我们是压力,也是激励。十九大即将召开,作为一名环境科学研究者,我们希望用科研的力量,帮助城市用最小的经济代价换来最大的环境效益。

记者 缪梦羽 李霞 王琳黎 胡清

原标题:听 绿色之音在成都滋长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