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本网最新  »  正文

援藏路上的记者手记

2017-10-16 08:11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IMG_1015

IMG_1502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讯 历时七天,分派两路,奔赴藏区七个县(市)。九月底,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在成都市委宣传部和市援藏办的组织下,我们组成了援藏特别报道组,用镜头和笔触记录成都援藏干部在高原援藏一线的活跃身影。成都援藏人在甘孜、阿坝留下的一个个或感人、或振奋的瞬间,都在采访中再次呈现,也带给记者在践行“走转改”中,上了生动的一课。在本次援藏系列报道尾声,我们特地写下这些感想,既向藏区的援藏人致敬,也向藏区的巨大变迁表示祝福。

七天四城  三种交通工具换来收获满满

翻越过海拔4290米的折多山,折西给我们出的第一道难题,是语言不通。八美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的道孚县第二人民医院,病床上躺着80多岁的老人,家人从数十公里的牧区把病人送出来,正是有了新增的检验设备,病重的老人不必再奔波100多公里到州医院。采访中,只会说藏语的家属情绪激动地说了一长串,我们只能依靠院长随后的翻译,才能理解到家属对于老人得到及时救治的心情。有了首站的经验,每到一地采访,我们会请援藏工作队安排会汉语的翻译,以便和藏族同胞更好地沟通。

按照采访路线安排,我们本应从康定市折返折多山、塔公草原,再至丹巴县,但出现了两个选择,途径道孚县塔公草原的路途更远,且因为修路正在交通管制,耽误时间,第二个选择是从康定市绕行姑咱镇至丹巴县,但这条路因为塌方阻断交通,需要乘船绕行五公里。为了尽早地抵达下一个采访点,我们选择了坐船,踏上摇晃不定的冲锋舟,我们戏称,这下“海陆空”算是凑齐了。笑话归笑话,下船后需要爬上临时开辟的渡口处的陡坡,提着行李和设备的我们多多少少都出现了气紧胸闷的高原反应。

当然,除了采访以外,还有更多收获,比如董马藏寨蓝天白云下的向日葵和格桑花,比如欲语还羞的四姑娘山幺妹儿峰,比如凌晨四点的猫鼻梁转瞬就被浓雾遮掩的灿烂星空……

IMG_1050

IMG_1057

体验海拔4200米的劳动滋味

“高原河谷间还有葡萄园?”去松潘县施家堡乡小河村的葡萄园采访那天,快接近整个援藏采访的尾声。连日来,辗转于各个点位让人精疲力竭,但出于记者天生的职业习惯,带着好奇,我们还是在大邑县援藏干部的带领下,前往不足一百公里开外的高原河谷一探究竟。

一个急转弯接着一个,车队盘旋而上,经验丰富的司机也都下意识地减慢了速度,全神贯注地握紧方向盘,盯着前方的上山路。“3800……3900……4010……”打开手机软件,看着海拔高度不断上升,大家都屏气凝神地关注着车队的翻山前路。

车队还在前行,前车突然停了下来。高原反应加上晕车让随行的援藏干部彭霞感觉身体有些不适,把早餐全部“还”给了大自然。彭霞蹲在路边,努力了几次,在队员们的搀扶下缓了过来。“路还远着,我们继续吧。”在彭霞的坚持下,我们继续前进。

翻过重重高山,车队在云海间穿行而过,终于翻越高山来到河谷间的葡萄园。看了看时间,这条不足一百公里的路,我们花了将近3个小时才到。“不好意思,刚刚因为我的缘故,耽误了大家的时间。”采访结束后,彭霞有些不好意思。跨越了4200多米的高山,又同为女性,记者也有些四肢乏力,也更加理解她的晕车痛苦。

“每次来这边做产业我都要下一番决心。”彭霞笑有些自嘲,作为分管产业的援藏干部,一周踏上九黄线,翻越6次高山是家常便饭。即便高原反应和晕车的困扰严重,也要跨越重重高山,去一个个偏远乡镇抓项目落实。“虽然每次来都很辛苦,但看着项目一天天的起色,我们在高原河谷间留下了产业奇迹。”整理好零落的碎发,眼前这个身板瘦小的女人浑身散发出一种力量之美,从她身上感染到一种坚韧的女性力量。

一线采访

我“翻越”了6次折多山

没想到海拔4242米的康定机场,给了我进入藏区采访的第一个“下马威”。头痛,发热,失眠……在辗转道孚县、康定市两地采访中,一连串的高原反映不断的向我袭来,出发前曾经担心过,却没有想过会如此严重。

在康定采访时,我们深入了水桥村、铁索村等几个村落,看到了新建的藏居,也看到了藏族同胞在新建农业大棚里劳作。每次采访翻山时,我都会提心吊胆,一是看到险峻的山路,这让恐高的我手心冒汗,二是怕高原反应再次缠上我。身边的都江堰援藏工作队队员王旭似乎看出了我的担心,他和我说,你们刚来,一时间不适应很正常,慢慢就好了,我刚来也这样,现在这座折多山,我已经见识过它一年四季的美景了。

原以为6翻折多山,会成为我难忘的记忆,可没有想到的是,原来这仅仅是“开始”。在结束援藏采访,从小金县准备返程时,还在欣赏沿路风景的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就在前方。9月23日下午3时左右,G350卧龙镇附近发生了山体滑坡,而我们到达这里时,是下午3时15分,我们与滑坡,仅仅只有15分钟的距离。

但其实,这一路带给我最大触动的,却是援藏队员在我心中塑造的那座高山。从道符的大葱基地,再到康定的藏居建设,又或是丹巴县的蔬菜基地建设……成都各区(市)县的援藏工作队为了藏区的产业发展,倾注了自己太多的心血。他们探索出的这条让高原藏族同胞脱贫致富,走向繁荣的“路”,这座高山,我想会一直屹立在我的心中。

记者一线采访

追随海拔3000米的大蒜示范基地

阿坝州黑水县双溜索乡俄瓜村是一个在海拔3000米的半山贫困村,听说彭州市援助俄瓜村搞起了一个大蒜种源示范基地,现在正是收获的季节,于是记者决定前往看看。

下午一点,援藏报道小组从黑水县城出发,约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到了一个叫毛尔盖水电站的地方,在那里汽车驶向了一条乡村小道,窗外是绵延的大山。路越来越窄,路面的碎石也越来越多,穿过一个隧道,经过一段异常崎岖的坑洼道路后记者一行开始了那漫长的爬山之路。路面很窄,只能单向驶过一辆车,伸出头往窗外看去,车轮几乎都到了悬崖边。而且每隔十几米就是一个回头弯,路面或是掉落下些许碎石头,或是冒出几只山羊拦在路中间。就这样,汽车不停的过去过来向上爬着,但感觉永远到不了尽头,“师傅还有多久能到?”“差不多还有一个小时吧。”在爬了十多分钟后,大伙几乎都有了晕车的症状,同行的一位同事显得比较严重,“师傅,那你还是开慢点吧。”

援藏报道小组的车就这样在山间行驶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了临近俄瓜村的一个小山坳。站在山坳一个空地上向下望去,绵延的上山道路呈现在了大家眼前。山坳的另外一边就是大蒜种源示范基地,记者看见村里的村民正在地里忙活着。“以前,没有修水泥路的时候,上一次山更困难。”岳军告诉记者,虽然路还没修好,但村民脱贫的决心却很坚定。村民阿合米两手不停地忙活着摘蒜,说起这条艰难的进村路无奈之余又多了一些期盼。“彭州兄弟正在山下帮助我们向山上修路,等农闲了,我们都去帮施工队修路,早日打通致富路!”

成都传媒集团特别报道组 记者 李萌 于遵素 但唐文 高旭 摄影 谢明刚 陶轲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