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人民网关注:产城融合的成都探索

2017-10-17 21:57   来源: 成都日报锦观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undefined

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交通矛盾凸显、公共服务短缺、宜居功能退化的多重矛盾,加快发展中的特大城市,如何应对一系列“大城市病”,找到自己的破局路径?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和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这正是成都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重塑经济地理,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遵循。

只有将空间结构与生产力布局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城市全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前,成都正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加快建设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按照产业先导、职住平衡、完善配套、塑造城市美学的原则,以产业新城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成都正努力探寻一条特大城市产城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undefined

以问题为导向寻找破题思路

“东进”开辟发展“第二主战场”

早上9点,经过两个小时车程,家住成都市区北门的董勇准时抵达位于简阳市养马镇的简州新城管委会,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7月初,简州新城管理委员会筹备组成立,此前在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任职的董勇调任简州新城任产业发展局局长,成为新城建设的22名工作人员之一。

“穿越龙泉山隧道,从位于龙泉驿区的经开区管委会开车到现在上班的地方,只要10多分钟,物理距离不远,但心理距离很远。”董勇说,因为隧道两边风景不同,一边是繁华的城市,而另一边几乎是连绵的浅丘旷野,好的城市建设能消弭这种差距,有效缩短心理距离。

作为成都“东进”战略的重要举措,简州新城规划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0万,起步区30平方公里,目标定位为:“三生融合”的国际品质示范区,山水生态城、高端智造城、美丽生活城。

“东进”,是成都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开辟永续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

undefined

当前的成都,经济跨过万亿台阶后,进入中速发展阶段,同时正处于超大城市形成期:每年新增人口50万左右,接近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历史上吸纳人口的最高峰。再过4年,城市人口规模就将达到2200万的规划人口容量极限。

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交通矛盾凸显、公共服务短缺、宜居功能退化的多重矛盾,成都选择“东进”,,是为了开辟发展新空间,培育城市新动力。从国际上看,很多国家探索解决“大城市病”问题,都是用跳出去的办法,迄今看也是有效的,成功的。

“东进”作为成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中之重,着眼城市未来50年乃至100年发展,将开辟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主战场”,将城成都引入“双城时代”。

undefined

9月14日,简州新城管委会与吉利控股集团签署总投资300亿元的三大项目合作协议:总投资50亿元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总投资100亿元的吉利铭泰小镇、总投资150亿元的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吉利项目涵盖汽车赛事、主题乐园、零部件生产制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等,将助力简州新城加快构建汽车产业生态圈。”董勇说。

此前,8月11日,简州新城管委会与中国交建西南区域总部、中交城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按照协议,简州新城管委会将与中国交建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聚焦“前端”高起点策划、聚焦“中端”高水平建设、聚焦“后端”高标准运营,打造“城、房、产、基、金”产业链、生态圈。

“此次合作的目的在于,通过搭建新城综合运营开发公司这一平台,探索采取PPP+EPC模式,提前启动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切实把新城产业立起来、人气聚起来,推动简州新城建设开好局、起好步。”简州新城管委会主任陈茂禄介绍。

而“谋篇布局起好步”对于这个几乎是“在白纸上作画”的新城来说至关重要。陈茂禄认为,与优质产业发展相生相伴的必将是大量产业人才聚集新城。因此,简州新城的思路为先筑“好巢”,引来高端人才,优化产业发展。

关于新城的建设,简州新城提出“以人兴产”,转变产业城镇发展模式,由过去的“产、人、城”转变为“城、人、产”。

undefined

这样的思路转变,并非发生于突然之间。陈茂禄说,今年7月,成都召开的产业发展大会,让全市党员干部在产城如何融合的问题上,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和学习。在这次会议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列出了这么一组数据:

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同质化率分别达到47%、34%、28%;

空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二三圈层国土开发强度分别为84.8%、35.1%、13.8%,人口密度分别为10388人、1172人、543人,一圈层核心区人口密度甚至达到1.4万人,而三圈层仍处于人口净流出阶段。

与数据并行“分享”的,还有以下“症状”:

交通潮汐式循环突出,跨区域、大规模、长距离的通勤交通需求,加剧了早晚高峰时段城市交通拥堵;

园区生活配套不完善,宜居水平不高、生活品质不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短缺。

“截至2016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达2030万,三个圈层的经济结构和环形交通组织方式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病。”成都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实质是城市空间规模产业结构失衡、生产生活生态布局不均所致。”

undefined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成都深谙此理。

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这是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推动城市发展作出的战略调整。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则是:着眼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功能区布局。

立足区域条件、产业基础,按照园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招商指导目录、园区设计规划导则、产业引导政务政策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五位一体”管理体制,成都正在全市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加快建设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原标题:人民网关注:产城融合的成都探索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