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专访十九大代表郭兴利:我们多动腿,群众就少跑路

2017-10-24 07:29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郭兴利在老百姓家门口开庭 

 

郭兴利背过的背篼、国徽以及骑过的自行车

人/物/介/绍

郭兴利

党的十九大代表。1960年5月出生,大专学历,1978年3月参军入伍,1991年转业到剑阁县人民法院开封人民法庭,先后担任法警、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庭长等职务。现任广元市剑阁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开封人民法庭庭长。

他扎根基层法庭26年,长年用背篼背着国徽,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巡回办案、宣讲法律,足迹遍布辖区15个乡镇169个行政村,背烂了10个背篼、磨坏了37副背绳、骑坏了5辆自行车,被群众形象地称为“背篼法官”。

在广元市剑阁县开封镇,有一位远近闻名的“背篼法官”,他便是开封人民法庭庭长郭兴利。1991年从部队转业后,郭兴利便驻守在大山里的法庭,为了让群众少跑路,他用背篼背着国徽和案卷,把法庭“搬到”了老百姓家门口。

26年间,郭兴利的足迹踏遍了开封法庭辖区15个乡镇600多平方公里的村村寨寨,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背篼法官”。开封法庭荣誉室里挂着的一面面锦旗:“清官能断家务事”、“人民的好法官”……也许能让我们看到这位“背篼法官”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

决定

将巡回法庭开到老百姓家门口

剑阁县开封法庭,承担着15个乡镇169个行政村的调解、审判等工作,不少山村道路崎岖,老百姓到法庭办事几乎全靠步行。

1991年,从部队转业后,郭兴利主动要求来到偏远的开封法庭,凭借法律知识和自身努力,1993年,他当上了开封法庭庭长。“背篼法官”的称号,源于1999年一起老人状告儿女不依法赡养案件。案子原定9点开庭,住在山里的老人天不亮就出发,赶了30多里山路,直到中午才赶到镇上的法庭。“当时一阵心酸,心想为啥我们不能把法庭设在老百姓家门口呢?与其等群众上门求助,不如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主动到老百姓家中去开庭审理案件,最大限度地减轻老百姓的诉讼负担、奔波之苦,”郭兴利回忆,当天下午,在审理完这起赡养案后,他就召集庭里的同志开了个会,会议一致决定,今后凡是能够就地审理的案件都必须就地开庭审理。

于是,他从集市上买来背篼,装上国徽、卷宗、原被告标志牌和普法宣传资料,在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工厂学校,背篼一放,国徽一挂,几张桌子一搭——法庭就这样被他“搬到”了老百姓家门口。

10月14日上午,成都商报记者来到开封法庭,大门右手边,墙上一副画吸引了记者,上面是郭兴利背着背篼行走在山间,还有在老百姓家门口开庭时的场景照片,“我们多动腿,群众就少跑路”的字眼非常醒目。在法庭二楼一间屋内,记者见到了一个背篼、两个国徽、两辆自行车,以及审判员、书记员等牌子,这些都是郭兴利曾经用过的,他一直舍不得丢。郭兴利说,早年很多乡镇、村寨根本不通公路,他就用背篼背着国徽、卷宗等,翻山越岭到当事人家门口开庭。

坚守

26年不“挪窝” 走遍169个行政村

26年来,郭兴利背着背篼、骑着自行车,走遍了辖区内的169个行政村。26年来,法警已换了20余人,但他始终没有“挪窝”。“小时候家里穷,我们几兄弟是靠邻里乡亲接济长大的,他们的恩情,我绝不会忘记。”郭兴利说,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回到家乡,为乡亲们做点事。

现在,郭兴利已是剑阁法院年龄最大的法庭庭长,又是在法庭工作时间最长的老同志,法院党组多次要将他调回条件相对较好的院机关工作,但郭兴利还是一次次选择了坚守。

为何扎根山区26年不动摇?郭兴利想了想说,30多岁时动摇过,但现在觉得自己就像一名“乡村医生”,老百姓需要他,他也离不开这座大山。当他看到经过法院的调解,愁眉苦脸的老人笑了,闹矛盾的乡邻握手言欢,闹离婚的小夫妻言归于好……他觉得特别自豪和欣慰。

信念

父亲赠字:“俯首甘为孺子牛”

随着工作条件的改善,郭兴利的庭长生活也发生巨大变化:往日的砖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随着乡镇间道路的修建,汽车也取代了背篼。然而,他繁忙的工作依旧没变。庭长办公室位于审判室旁边,内部除了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脑、一个书架,就是墙上的一幅字:俯首甘为孺子牛。看着这幅字,郭兴利百感交集,这是已去世的父亲为他留下的。他回忆,当他刚进法庭时,父亲就送给了他这幅字。多年来,他一直将这幅字当成自己的信念。

2005年,郭兴利父亲因病去世。当时,郭兴利正在法庭审案。父亲的后事还没料理完,当事人找来了,他又去调解纠纷,直到处理完才回家继续料理后事。他常说:“家里再大的事也是小事,老百姓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儿子郭自力现在是剑阁县剑门派出所民警,在他曾经的印象中,父亲是“自私”的,从来不顾家。“他白天去法庭上班,天黑才回家,回到家又要读书学习,几乎难得与我说上一句话。妈妈独自操持着这个家,亲戚朋友想让父亲帮忙办事,他都严词拒绝。”郭自力说,这一切,直到自己工作后,才深深感受到父亲的信念和责任。

“这么多年,我待在法庭的时间比在家里多,没带家人出去旅游过一次,心里愧疚啊。”郭兴利说。26年间,他走遍法庭辖区每一处角落,所办理的3300多件案子,无改判、无信访、无投诉,无不廉举报。

创新

“郭兴利调解工作室”获推广

开封法庭受理的案件大多是由婚姻家庭琐事、邻里矛盾等导致的纠纷。郭兴利清楚,这些外人眼里的小案件,在当事人那里却是“比天还大的事”。

“法官不仅要在法庭上办案,诉讼调解才是基层办案最有效的方式。”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叠他今年经手的案件卷宗,一共43个案件。除了3件不适用调解的案件需法院判决外,其余40件全部调解结案。郭兴利的裤兜里经常揣着一个小本子,里面记着辖区内村组干部、当地有名望人士的名字,每遇棘手案件,就邀请他们协助调解,当事人很快就能达成协议。他还将每次下村巡回办案,变成普法时机,细心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

现在,开封法庭内有两个以郭兴利命名的调解室。成都商报记者看到,“郭兴利调解工作室(一)”里,墙上的一个“和”字非常醒目,“和”字下面是互让、互谅、理解、宽容。“这个调解室主要用于家庭纠纷调解,着重体现和为贵,让老百姓有一种亲切感。”郭兴利介绍,这个调解室调解的案子占整个法庭案件的60%;“郭兴利调解工作室(二)”里陈设着一张圆桌,几把椅子。郭兴利介绍,这里主要做“圆桌调解”,主要用于调解夫妻离婚等涉及隐私的案件。现在,“亲情调解法”、“圆桌调解法”、“联合调解法”等郭兴利总结出的基层办案经验,已被广大法院学习采用。郭兴利调解工作室也已在广元全市法院进行推广。

成都商报记者 汤小均 摄影报道

原标题:26年走遍169个行政村“背篼法官”郭兴利:我们多动腿,群众就少跑路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