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在核电领域取得的成就,王广金深感自豪
牢记嘱托、认真履职,深入基层,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带头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与广大基层群众共商大计,用新思路谋划新发展,以新作为展现新气象……10月27日下午,党的十九大代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二所副所长王广金回到成都后,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在回成都的飞机上,王广金就已经把在北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认真做了梳理,并详细记录了下来。来不及回家,从机场出来后,他就直奔单位进行宣讲,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基层,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层早日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精心准备宣讲内容
本周将开展多场宣讲
“党的十九大报告科学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深入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从战略全局上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了规划和部署。”王广金说,现场聆听了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受鼓舞,倍感振奋。“现场的掌声一次比一次响亮、一次比一次持久,这是党心、军心、民心的汇聚,也是对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的肯定和点赞。”
“作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能够光荣地参加党的十九大,离不开大家的信任和支持,这份荣誉也是大家给予的。”王广金谈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等,每每读到这里,自己的责任感就油然而生。
“尤其像我们中国核动力院这样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高新技术研究院,责任更重大,使命更光荣。”王广金表示,作为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基层科研人员,能够有机会参与到科研成果的实施过程,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除自豪感和幸福感,更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王广金表示,新的时代,赋予了我们科研工作者投身科技强国强军前所未有的平台和机会,我们定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梦想,实现强军强国梦想而努力奋斗。
从谈学习领会到贯彻落实,王广金详细分享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和参会感受。为了做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报告的宣讲工作,王广金还精心准备了课件,在这一周,他还将开展多场宣讲会,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基层。
与川内企业协同创新
带动更多企业“民参军”热情
“华龙一号”三代核电国内外首堆开工建设、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复兴号高铁飞驰……王广金谈道,我们国家在各个领域展示出了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创新速度、创新水平也不断刷新纪录,逐渐由技术“输入国”转变为“输出国”,被掐脖子、漫天要价的日子逐渐远去,“中国智造”走出国门。“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为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名片’而感到欢欣鼓舞。”
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创新。“我最关注的,也是创新。”王广金表示,自己从事的核电行业,对核电创新有着切身体会。“早期,我们国家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到慢慢有所超越,都离不开创新。”尤其让他自豪的是,通过创新,今年3月,核动力院“华龙一号”核电电气贯穿件产品登上四川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认定名录,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厂电气贯穿件产品完美升级。
“核电领域是典型的军民融合的范畴,如何把核电相关技术、产品应用到民用领域,进一步提升民用产品的竞争力,也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考虑的。”王广金介绍,拓展核电领域的外延,推进军民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让民用产品技术更好、更优。“之后,我们还将和更多川内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加强协同创新,进一步扩大产品线条,从而带动川内企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更多企业‘民参军’的热情。”
本报记者 杨彩华 文/图
原标题: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基层 让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