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本网最新  »  正文

四川公布“双一流”建设实施意见 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约15所

2017-11-09 13:56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高赛琦   责任编辑: 马兰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11月9日讯 今日,省政府网公布布《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指出,到2030年,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15所左右;30个以上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00个左右优势学科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120个左右特色学科紧密契合并重点支撑四川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发展重大需求,依托50个左右学科重点建设新型高端智库;重点建设本专科示范(重点)专业500个左右。

另外,鼓励高校推进内设机构取消行政级别试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由高校自主制订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用。

原文如下: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

川府发〔2017〕58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教研〔2017〕2号)精神,统筹推进在川高校争创一流,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服务四川发展,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学科为基础、绩效为杠杆、改革为动力,支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争创世界一流、国内一流,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进四川“两个跨越”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导向。面向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紧扣经济社会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全面提升我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坚持突出重点。着力扶优扶需扶特扶新,以一流团队支撑一流学科、以一流学科支撑一流大学,重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努力形成支撑国家和我省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坚持开放竞争。实行开放竞争、重点支持、动态调整。首期建设从2016年开始,每5年一个建设周期。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强化绩效考核、社会监督,健全激励约束,增强建设实效。

坚持统筹推进。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基础条件,系统设计、分类建设、分步实施、分阶段实现,引导高校突出学科办学优势和建设重点,分层分类差别化发展,在不同层次和领域争创一流,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整体提升。

(三)建设目标。

到2020年,具备一定实力、有条件的高校进入国家一流、冲击世界一流;形成一批国内优势学科,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支持1所以上高校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10个左右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学科水平;重点建设200个左右本科应用型示范专业、100个左右高职重点专业。

到2030年,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成果更加突出,有特色高水平高校和优势学科专业群建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重点建设高水平大学15所左右;30个以上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100个左右优势学科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120个左右特色学科紧密契合并重点支撑四川产业结构升级、创新发展重大需求,依托50个左右学科重点建设新型高端智库;重点建设本专科示范(重点)专业500个左右。全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支撑国家和我省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数量及实力进入全国前列,引领带动全省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大幅提升,建成高等教育强省

 二、建设任务

(四)打造一流创新团队。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围绕高水平大学和特色优势学科建设需求,依托国家和省重大人才项目,重点培养引进一批在国内外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创新团队、一流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聚集国内外优秀人才。遵循教育人才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发展和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的创新团队,增强人才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优秀教育人才队伍和高端创新团队。

(五)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大力实施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系列“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材、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建立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培养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坚持以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立完善师生参与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个性化培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突出加强研究生教育,建设若干博士硕士授权点,适度发展研究生培养规模,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育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者、工程师、企业家和研发人才。积极支持符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条件的一流学科、一流大学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培养质量。

(六)增强创新服务能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强化与我省重大产业发展对接、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与重大科研创新任务对接、与区域创新改革对接,打造若干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项目,争取获得一批重大成果。加强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打造一批新型高端智库,助推文化强省建设。

(七)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借智借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建设。鼓励高校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资源有效融入教学科研全过程,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加快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协同创新为重点,积极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国外高校共建科研协作平台,提升学科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政策效应,鼓励支持高校设立留学生奖学金,吸引更多优秀学生尤其是高水平留学生来川学习及从事科研。整合高校优势教育科研资源,协同开展“一带一路”教育文化交流、政策咨询研究。

 三、改革任务

(八)以完善内部治理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探索构建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社会参与、依法治校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高校章程落实机制,加快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完善、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保障学术组织独立行使职权。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推进工作创新,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化院(系)管理机制改革,激发院(系)和基层学术组织的创新活力。推进资产、财务与后勤制度改革,切实提高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保障能力。探索建立理事会等形式的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九)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构建高校分类发展体系。构建符合省情和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分类财政拨款、质量评估、人事管理、监测评价等制度,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和政策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不同类型高校各安其位、相互协调,同类型高校有序竞争、争创一流的发展格局。支持高校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调整优化研究生学科授权结构和培养类型结构;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考核”机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自主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对重点支持高校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因公出访、交流、学习予以政策倾斜,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周期。鼓励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并在平台建设、科研项目、访问进修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十)以集聚创新人才为引领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行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不受用编进人计划限制,可按规定申请使用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和设置特设岗位。扩大高校岗位管理自主权,适当提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鼓励高校推进内设机构取消行政级别试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优化高校进人环境,高校按规定自主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并自主做好人员聘后管理工作。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由高校自主制订本校教师职称评审办法,自主组织职称评审、自主评价、按岗聘用。扩大高校薪酬分配自主权,探索建立符合高等教育行业特点、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高校绩效工资动态调节办法,合理确定高校绩效工资总额。高校在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额范围内,自主确定分配办法,并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优化人才工作及生活环境,切实完善制度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相统一的引才聚才制度。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