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9个维度看成都 最适合新经济发展的城市

2017-11-10 07:20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发展新经济,是成都贯彻中央要求,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经济变道超车、重塑竞争优势的重大抉择。近年来,成都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共同作用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领域,一批“双创”种子和初创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新经济蓄势待发。

昨日,在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机关部门等热议新经济发展态势、优势和机遇。特别是在分组讨论时,与会代表竞相发言,既表达出参与新经济建设的踊跃激情,又展现了对成都新经济发展的强大信心。大家一致认为,目前成都新经济总量指数、发展指数、竞争力名列全国前茅,大数据、云计算、数字金融等新经济代表行业在全国城市位居前列,新经济发展充满了坚实基础和较大潜力。

大家听完成都新经济发展大会报告,深受鼓舞、振奋信心,领悟到成都新一轮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新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而成都是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什么说成都是最适宜新经济发展城市,从九个维度中就可以找到充分论据和答案。

1人才支撑

人才可获得性 位居中西部第一

人才是发展新经济的核心智力资源,而成都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储备。“我们要发挥在蓉高校在人才汇聚、科技创新两个方面的核心作用,吸引更大范围要素资源汇聚成都,服务成都新经济发展和建设。”四川大学副校长许唯临表示,可以借力高校自身以及高校的“集聚效应”两个方面做好新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他称,川大一直坚持推进校地合作等方面工作,一直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责任担当。针对成果转化,许唯临建议加强科技成果的专业经纪人队伍建设,同时采取定向课题研究的方式,吸引外来人才与各种优质的要素资源汇聚成都,通过“高校+政府”的政策叠加效应吸引更多外来人才。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彭成也表示,发展新经济需要有动力支撑,而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就是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地和发源地。他称,调动高校积极性,形成环高校知识经济圈,通过知识产生带动新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成都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均走在西南前列,有诸多高校,有充足的发展新经济的人才。

高校、科研院所聚集,科技人才资源富集,增添了成都培育新经济的肥沃土壤。截至目前,成都拥有56所高等院校,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318家军工企事业单位,近500万各类人才,在大数据、5G、机器人等领域人才储备丰富。人才可获得性位居中西部第一,在海归吸引力上升最快城市榜单中排名全国第三。

2

政策引导

栽好梧桐树 自然引得凤凰来

作为成都新经济发展的企业代表之一,成都洪泰智造工厂总裁李强强也表示,新经济大会召开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成都将会快马加鞭建设新经济发展高地。在以往的认识中,提起成都大家更多的认识还停留在美食、文化等方面,对于成都发展新经济并没有很深刻的印象,听了报告后让我们吃了“定心丸”,将会快马加鞭地推动投资成都项目落地。

成立于2012年的雅堂控股由全国471位投资合伙人投资,目前已有圈子、控(参)股企业10家。“我们的家居网站入驻品牌2000余个,种类21万个,电商会员150万人,网站交易额达120亿元。”公司副总裁张长江介绍道。值得一提的是,这样一家发展迅速的企业,在成都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去年将总部从深圳迁回了成都。去年6月,天府新区团队到深圳实地考察了雅堂控股集团,并达成合作意向。“从开始洽谈到把总部迁回成都,前后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张长江回忆道,“当时招商团队说,天府新区跟雅堂一样都很年轻,希望有旺盛生命力的创业企业,一起开拓。就是这几句话打动了我。”张长江说,做出来成都发展的决定,正是因为与天府新区在发展理念上的契合。

“按照新经济发展要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的基本路线,以发展新经济形态和培育新经济运用场景为着力重点,以营造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为重要保障,推进新经济加快发展、高质发展,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制,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劲支撑。”市发改委主任杨羽表示,结合全市发展改革工作,市发改委首先要在营造新经济发展环境上下功夫。一是纵深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抓住产权这一核心、抓住培育企业家精神这一关键,全力促进新技术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充分利用好生态圈、创新链来组织经济工作,在生态圈打造上发力,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更多新的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迅速成长。三是依靠功能区、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新产业平台和载体建设,以功能区的方式聚集生产要素。通过打造一批聚合工艺流程、产业场景、创意设计等符合新经济特征的新生产要素,形成新经济聚集区。四是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创造条件。其次,还要在赋能上下功夫,用市场化的手段为主体赋能,激发主体活力,从而推动新经济发展。

成都坚持以创新需求和企业发展壮大为导向,推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政府公共资源和城市优质要素投放到可以充分发挥优势的高增值行业,促进各类要素向新经济领域优势企业和优秀人才倾斜流动,有效集聚,为新经济发展培育丰厚土壤。

3

地域文化

创新包容 天府文化滋养新经济发展

“成都的地域文化有两个很明显的特征,我常常用两个‘容’来概括。”数联铭品执行总经理尹康进称,一个是包容,另一个就是从容。他进一步解释说,成都乐观包容的城市气质,成就了天下诗人皆入蜀的盛名。当然,成都的包容不只体现在文化上。“蓉漂”计划,努力打造开放包容和人性化的人才落户制度,让广大“蓉漂”扎根成都、融入成都。而成都是少有的一个城市,亿万富翁能跟工薪阶层在一个火锅店的门口排队等着一起吃火锅,成都兼容并包的城市文化,也给数联铭品创造了比北上广深更加稳定和密集人才的支撑。

“另一个‘容’就是从容。”在尹康看来,成都的生活比较从容,这种从容体现在对未来的事务持有一种乐观,还要享受当下的快乐,这是一种生活智慧。“将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蓉城’精神融入到数联铭品的发展中。”尹康说。

除了包容,成都还是一座创新基因延续了2000多年的城市,这座城市自古以来就不乏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基因。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是最典型的自主创新案例;古蜀人开创了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让成都与洛阳、长安一起跻身世界最大城市行列;北宋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成都人开始使用纸印“交子”以代替铜钱,由此开启世界纸币时代。

无论是世界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和纸币“交子”等发明创造,还是成都人对新生事物的敏锐度、包容度、接受度,都彰显了天府文化“创新创造、乐观包容”的鲜明特质,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丰厚滋养和创意源泉。

4

开放态势

站立开放前沿 增强全球资源要素聚集

“打造现代化全球化供应链体系,助推新经济发展。”成都尚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龙淼称,此次新经济发展大会召开非常及时,明确了发展新经济的目标路径,其中他非常赞成加快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建设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现代化全球化供应链体系。他表示,成都依托国际航空港、国际铁路港、自贸试验区,打造全面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具有优越的基础。

成都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黄金交汇点,从内陆城市变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阵地。成都通过“大通道”“大平台”“大经贸”“大交流”,积极打造国家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始发于成都的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串起了“一带一路”沿线20个城市,已形成三线并行的运行格局,今年以来截至目前,蓉欧快铁累计开行数量已超过700列,位于全国中欧班列第一,全年开行数量有望达1000列。与此同时,成都的国际地区航线网络也不断丰富和完善,截至目前已拥有国际地区航线104条,在中西部地区是率先突破百条大关的城市。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在加紧建设,计划于2020年建成投用,成都是继北京、上海后全国第三座“一市两场”城市。

如今,成都联通世界的“大通道”逐渐形成,搭建双向大开放的“大平台”步伐不断加快。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成功获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领域159项具有特色的改革试点任务顺利推进。与此同时,互惠互利的“大经贸”加快拓展,全面合作的“大交流”加快深化。

成都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高水平建设国际空港枢纽、国际铁路枢纽、国家级高速公路枢纽,打造全国重要的信息通信节点、数据中心和国际信息港,持续提能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建设国际交通信息枢纽和国家门户城市,提高资源要素集聚使用的广度、深度、便利度。成都已迎风站立开放前沿,新经济发展将风生水起。

5

国际评价

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

与全球客户共赢未来

“我们对成都市场的信心始终不变,我们致力于将国际最先进的地产服务理念和全球化资源带到成都,将服务渗透到地产服务的全生命周期,全方位服务成都和其他西部城市。”世邦魏理仕北亚区总裁兼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Ben Duncan称,在政府的支持下,公司业务平台每年都在不断的进化。我们将会在大中华区和成都市场持续大力投入,发展人才和平台。我们期待着在各个市场、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房地产解决方案,助力他们谱写着中国新经济,走向世界舞台。未来,我们将继续扎根成都,与全球客户共赢中国西部市场。

太平财险四川分公司总经理张玮在分组讨论时表示,对新经济而言,金融具有强大催化力。资本能够为高科技产业技术发展提供支撑,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对新经济企业而言无疑至关重要。“我感受到成都在发展新经济过程中体现出的新思想新理念。” 张玮说,全球金融版图中,成都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据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城市,成都是中国中西部首个进入的城市,其金融机构贷款增量位居中西部第一位。2016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1386亿元,占GDP总量的11.4%,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4万亿元、2.7万亿元,在“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位居第五,在“中国城市吸金能力”排名中位列第三。这显示出成都金融发展在全球地位日益凸显。

成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今年,成功跃居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机构“世界城市评级”Beta级,被美国米尔肯研究所评为“中国最佳表现城市”第一名。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前秘书长塔勒布·瑞法依称,“成都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最有活力、最有激情的一个城市。”米尔肯研究所董事总经理、研究员、中国报告联合撰写人黄华跃表示,成都在多元化和高附加值产业的积极发展,对创新和创业精神的鼓励,丰富的人才储备和较低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领衔全国一线城市。

近年来,成都还被《福布斯》杂志评为未来10年全球发展最快城市第一名,被《财富》杂志列入15个全球最佳新兴商务城市,被世界银行评为中国内陆投资环境标杆城市。目前,已有271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世界顶级品牌都纷纷看好成都的未来。

6

产业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成都高举发展新经济的大旗,我坚信成都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热潮。” 货车帮CEO罗鹏称,发展新经济的核心要素主要有四个:干新经济的人;发展新经济的场景;驱动新经济的资本;助力新经济的市场。这些年来,成都已积累了新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和环境。

作为一家起源于成都的公路物流互联网公司,货车帮如今已发展成为估值达10亿美元的企业,成为西部地区唯一互联网+物流的独角兽企业。货车帮通过精准匹配车源和货源,促进快速达成交易,减少车辆空跑及配货等待时间,提升货运效率。如今,货车帮注册会员车辆达450万台,注册货主会员达88万,在全国360个城市建立了上千家直营服务网点。而成都则是货车帮的“最强大脑”——在成都的全资子公司成都运力科技承担着货车帮技术研发功能,主要负责货车帮APP、货车帮—货主APP的规划、开发和技术运营等。

罗鹏说,目前货车帮只在成都和北京两个城市设立了技术研发中心,之所以将货车帮“最强大脑”设在成都,这与成都的产业优势、研发能力有密切关系。他表示,这些年来,成都在快速发展中积累了新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归纳起来,成都发展新经济主要有电子信息基础强、研发能力好、高端人才丰富、高校实力强四大优势。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很强的优势和基础,而电子信息产业是发展新经济的强力支撑之一。正在基于成都的这些优势因素,货车帮把技术研发中心设在了成都。

近年来,成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产业加速发展。产业组织形式智能化、生态化,信息网络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培育形成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全市新经济产业增幅超过1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8446亿元。“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产业价值链的分解、融合,衍生叠加出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网络视听、数字经济、新媒体等新兴业态。

7

“蓉漂”热潮

“蓉漂”汇聚 人才聚集为新经济扬鞭策马

从2011年来到成都,优客逸家董事长刘翔已经在蓉“漂”了六年。“在成都发展的这六年,优客逸家已经成为房屋租赁行业的标杆企业。”作为企业家,他表示,“对成都良好的创业环境深有感触。”而作为“蓉漂”,他对成都未来的发展也有很强的信心。

事实上,像刘翔这样已经“漂”在成都的优秀人才还有很多,更有不少即将毕业渴望来到成都的优秀学子。来自吉林长春的复旦大学法律专业硕士生王嘉禹很早便把就业的目的地瞄准了成都。“成都现在正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有很多就业机会和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成都现在大力扶持人才发展,有很多政策优惠,综合来看非常适合应届生发展。”在“蓉漂人才荟”走进上海时,他就投递了武侯资本集团、成都经开区(龙泉驿区)所属事业单位等几个职位。

比起王嘉禹,梁辰选择当一名“蓉漂”则是出于对成都这座城市的喜爱,而他对成都的喜爱,则是缘于一次旅行和成都的结缘。“成都很时尚,身处成都觉得很轻松愉悦,希望可以停留更久的时间。”梁辰告诉记者,“成都当前对人才很重视,发展态势也很好,我对未来在成都工作的发展前景也很看好。”

今年以来,成都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新政,从对顶尖人才的资金资助到鼓励青年大学生在蓉创新创业,从“蓉城人才绿卡”到“青年人才驿站”、“人才公寓”,从工作到生活,新政增强了成都对优秀人才的吸附力。据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高新区,新经济人才快速聚集,天府人才行动“海外行”“城市行”和“校园行”专项引才工程硕果累累,已成功引进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4名院士、国家“千人计划”105人。今年1至9月,落户高新区的人才数超过4万,累计聚集各类人才总量40.3万人。

8

新经济企业发展

科技型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等异军突起

“作为民营企业,之前对新经济了解不够深入,今天参加新经济发展大会,我深感振奋。”昨日,在分组讨论时,四川野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野马新能源分公司副总经理董洪涛难掩激动之情。

他称,野马汽车2016年汽车产量超过百万台,今年则力争有130万的汽车产量。作为四川本土企业,我们未来必须自建研发中心,力争在2018至2019年期间,投资建成该中心。我期待在蓉高校、科研院所,甚至监管机构能够与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件事,将研发中心做大做强,为四川汽车产业发展助力。

目前,以科技型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风投机构为主角的新组织异军突起。伴随“双创”热潮,从孵化器到众创空间,再到创新生态营造,各类新兴市场主体裂变增长。近两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共58.4万户,年均增速达34.1%。其中,科技企业达2.4万余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1家。

9

资本优势

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速

金融支持新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发展新经济,无疑更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今年9月11日,成都首次入选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评价体系(中国内地城市还有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青岛和大连入选)。通过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成都将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本支持。”市金融工作局局长梁其洲表示,今年4月25日召开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增强西部金融中心功能”列入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五中心一枢纽”建设当中,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持续提速。我市明确了打造新金融产业生态圈“科技金融”“消费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四个重点领域。

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750.7亿元,同比增长9.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3%,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1950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84家、保险机构87家、证券期货机构301家;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准金融机构420余家;会计师事务所、保险经纪等金融中介机构850余家;各类金融后台及服务外包机构170余家,金融机构聚集态势良好,金融配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根据《成都金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2年底,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要达到2200亿元以上,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5%,年均增长13%以上。

成都农商银行常务副行长李剑飞也表示,成都作为全国首个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城市,应该主动作为。成都农商银行未来将着力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继续立足于自身定位,提升服务“三农”能力。依托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村融合发展。二是坚持创新驱动,关注新型产业和新兴业态,加大对新经济的支持力度,助力新经济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为科创类企业提供更加高效的融资支持。

本报记者 杨富 程怡欣 李艳玲 刘泰山 温珙竹 孟浩 刘金陈 摄影 吕甲 制图 曹劲松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