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成都市发布《成都市住房保障五年规划》。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棚户区改造规划等,科学测算住房需求总量及结构,合理确定开发建设规模、产品结构。从2017~2021年,全市新建住房17005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含人才公寓和产业园区配套住房)11929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及拆迁安置房5076万平方米。
基本住房保障 解决45万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成都市住房保障五年规划》透露,将通过货币化保障与实物保障相结合的方式,新增解决13.6万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到2021年底全市共解决45万户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完善租售补并举政策体系,采取实物配租与租赁补贴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转向以租赁补贴为主,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确保全市在建保障性住房项目2018年底前全部建成交付使用,落实公共租赁住房6年居住期满腾退规定。
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程序和退出机制,实现住房保障“进得来、出得去”。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完善住房补贴政策,支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通过市场租购解决居住问题。
优化住房公积金制度设计,强化公积金住房保障和住房金融支持功能,进一步增强公积金制度普惠性、公平性。完成城东、城西、城南服务大厅建设,优化设置服务网点。
建立农村住房保障系统。消除农村困难群众危房,确保居住安全,全面完成影响居住安全的农村C、D级危房改造。推进2017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易地搬迁项目建设,实现贫困村贫困户全面退出。
人才安居 人才公寓租住5年后 可按原市价购买
《规划》提出,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公寓和产业园区配套住房建设,成都将吸引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汇聚成都。
五年内,人才安居体系将逐步健全,通过人才购房支持、人才公寓租赁和购买、产业新城(工业园区)配套住房租赁、自建人才公寓或倒班房租赁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各类人才实施人才安居。筹集人才住房2771万平方米,切实改善人才居住条件。
人才住房供给也将进行优化。建设各类人才公寓和产业园区配套住房,服务产业园区项目建设。采取新增用地建设以及在新建商品房项目中配建租赁住房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新建项目主要由政府组建全资开发公司组织实施,市场化运作。项目选址在交通便捷、配套设施完善的区域,规划建设各项功能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精心组织确保项目品质。
实施多样化人才安居方案。通过向高端人才和产业人才实施5年租住人才公寓、5年后可按照原市场价格购买,租住产业园区配套住房、人才驿站等方式实施人才安居;国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或相应职称、技能、奖励的其他高级人才,以及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急需紧缺人才,在限购区域内购买首套住房(包括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不受户籍、社保缴纳时间的限制等,对高端人才实施奖励性住房政策,对中级人才支持其改善型、长期性住房需求,对初级人才满足其阶段性、基础性住房需求。试点建设国际高端社区,吸引和聚集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住房租赁市场 引导城镇居民通过租房解决居住问题
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到2021年,全市办理房屋租赁登记备案50万件,总面积3800万平方米,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企业达到55家。
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租赁住房,鼓励开发企业筹集建设租赁房源。配建租赁住房只租不售,由开发企业自持面向市场租赁。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已竣工且已具备使用条件的自持住房,开展住房租赁业务。支持住房租赁企业与开发企业深度合作,购买或租赁库存房源开展专业化住房租赁业务。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开发企业将闲置的商业、办公用房以优惠的价格出租,用于医院、养老、健康、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
鼓励住房租赁消费,引导居民住房租赁。扩大基本住房保障租赁补贴覆盖面和补贴标准,切实支持保障对象和各级人才在市场租赁住房。落实住房租赁支持政策,引导城镇居民通过租房解决居住问题,公安、教育、公积金、医疗卫生等部门为符合条件的租房城镇居民提供居住证办理、子女入学、公积金提取以及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
规范市场租赁行为,保障租赁各方权益。不断完善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为承租人享受公共服务提供便利。加强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建设成都市房地产行业信用信息平台。成都商报记者 辜波
原标题:引导居民住房租赁 符合条件可享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