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里景区入口旁的公厕青砖白墙透出古色古香
武侯祠博物馆内的厕所,有着人性化的关怀体贴,这里有“第三卫生间”、老年人专用厕位、婴儿护理台;有着渗透着历史感的绿意浓浓,这里有一棵被围在玻璃窗里的古老大树,在厕所修建时就有了,为大树生存着想,园方没有挪动。
这样的厕所,有温情、有诗意,无怪乎成为了游客拍照留念的胜景。
小厕所、大民生,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共厕所是城市展开的一张名片,打开的一扇窗口,透过这个窗口,不仅能看见一个城市的物质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也能一窥政府的管理力和执行力。
而随着成都掀起的这一场城乡“厕所革命”,新建、改造一批环卫公厕,提升公厕服务步伐不断加快,这样有着“鸟语花香”、温情脉脉的厕所已然出现在了城市的大街小巷,不仅让游客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惊艳”感,更让市民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菊乐路口的公厕像一座“花房子”
【新建改造】
细化年度建设任务 加大存量公厕 人性化改造力度
科学规划布局是实施城乡“厕所革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要从源头解决公厕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我市首先在规划上做足“文章”——编制完善城乡厕所规划并落实公厕控规,依法查处改变公厕用地属性、变更公厕点位或“规而不建、规后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目前,我市锦江区、武侯区、青羊区、成华区、金牛区及高新区已完成公厕布点规划,并落实控规,规划平均设置密度约为4.7座/平方公里;天府新区、龙泉驿、青白江、新都、双流、都江堰、彭州、邛崃、金堂、新津、大邑11个区(市)县相继完成专项规划编制。
城市的底色是宜居性。可以说,厕所看似不登大雅之堂,却最能体现个体尊严。通过在增量上下功夫,2015年以来,我市已经新建公厕500余座、改建600余座。只有提升量和质,于市民上厕所而言,将会是少一分狼狈尴尬,多一分优雅从容。为此,今年以来,我市又进一步实施“城乡‘厕所革命’四年攻坚行动”,细化年度建设任务,针对部分人口密集区公厕数量不足的问题,采取集中补建。各区(市)县城管部门更是对符合城市控规单独建设的公厕,办理划拨供地手续并按照基本建设流程建设固定式厕所,对无公厕控规但市民群众如厕需求强烈的区域,设置活动厕所。
全面改造升级让公厕更加地人性化、便利化。我市加大了存量公厕人性化改造力度,提高女厕位比例,增设“第三卫生间”和无障碍设施、母婴设施、儿童坐便器等,着力为残障人士、老人、小孩等特殊群体使用公厕提供便利。同时,规范公厕厕位尺寸,改善通风、采光、除臭条件,合理设置管理间、工具间,规范设置公厕标志,美化公厕内外环境,打造一批示范公厕。完善农村改厕扶持政策,引导农户改建卫生厕所,提高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高升桥小游园公厕,科技内涵丰富
【提升服务】
APP将新增 “找公厕”功能模块 729座环卫公厕24小时向公众开放
“厕所改革”需要新建增量,改造存量,也需要在面向市民后实施标准化、智能化管理。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对开放时间、设施配置、作业流程、质量要求等进行规范;制定《成都市公厕及环卫工人休息室标志牌平面设计图》,统一规范的公厕导向标志牌、厕内标志牌、公示牌等已于今年6月底前全部安装到位;加快编制《成都市公共厕所建设标准》《成都市卫生间公共信息标志设计规范》,预计年内完成;加快推进《成都市公厕管理实施办法》修订,明确相关部门公厕管理职能职责……当下,成都城乡公厕管理与服务正沿着标准化的方向不断前进,而有效的管理无疑是厕所干净无味的重要保障。
当然,在互联网颠覆传统的当下,推进公厕智能化管理也提上了日程。成都正实施“互联网+公厕”计划,在数字成都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发布环卫公厕电子地图及相关信息,在城管APP和成都城管微信公众号中新增“找公厕、用公厕、评公厕”功能模块,实现公厕精准定位和信息实时反馈,届时市民找公厕、用公厕用手机就能一键搞定。同时,在公厕监管也将实施智能化,通过引入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自动化管理程序,实现自动开关门、照明、冲厕等功能;建立公厕智能化监管平台,加强数据分析与运用,提升公厕管理和服务水平。
成都这场“厕所改革”已然给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生活在这座城市会发现在夜间找公厕越来越方便,截至目前,我市已有729座环卫公厕24小时向公众开放;每座环卫公厕增设2-3个导向标志牌(含夜间灯箱标志牌),方便群众找公厕;全市212座环卫公厕配有卫生纸、洗手液、干手器,全市A级旅游景区、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厕所以及公园厕所配齐卫生纸、擦手纸、洗手液……可以说,一场“厕所革命”,正在从里到外、由表及里,不断夯实成都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底色。
关键词 高颜值
点位:锦里景区公厕
“最忙”公厕融入“锦里文化”
“哇!这个厕所安逸!完全没得‘厕所味’!”在锦里景区入口旁的公厕门口,市民李先生发出这样的赞叹,“里面还有音乐和空调,感觉就像五星级酒店一样,干净整洁。”
作为我市最著名的景区之一,锦里每天都会迎来大量的游客和休闲锻炼的市民,而景区门口处的公厕日均如厕人数达上千人次,堪称武侯区“最忙”公厕。面对如此大的人流量,未经改造前的公厕,因存在很多设计缺陷而“不堪重负”。“厕所味道很重,通风不好,完全达不到环卫公厕的标准。”据该公厕管理人员介绍,锦里作为成都的一张文化名片,对这一片区的公厕改造早在去年就提上了日程。
值得一提的是,对该公厕重新设计打造还不同于其他,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考量要素。“因为它位于锦里旁边,一定要有文化特色,不仅要环保,要鸟语花香,更要与整个锦里的建筑风格、文化风貌相得益彰。”该公厕管理人员表示。
在经过改造后,一座“高颜值”的公厕出现在了市民和游客眼前。镂空的封顶玻璃悬挂着一株株绿植,青砖白墙更是透出古色古香……这座环保公厕以“锦里文化”为设计理念,户牖、玄关等设计处处可见,与锦里景观相得益彰,成为具有成都地域特色的“一厕一景”。
除了这种园林式的公厕,成都还有许多“颜值”清新脱俗的公厕。菊乐路口的公厕,从远看,像一座“花房子”:屋顶是红艳的三角梅,外立面是紫色的红花继木、黄绿色的鸭脚木、吊兰、肾蕨……这个我市首个垂直绿化公厕,让菊乐路口占地63平方米的公厕,增加了123平方米的绿化面积,轻轻松松就俘获了众人的目光。
关键词 高科技
点位:高升桥小游园公厕
试点公厕 红外线监控预洁系统
白墙红瓦的房子,掩映在一片绿荫之下,这就是位于武侯祠大街高升桥小游园的“人气”公厕。公厕不仅“颜值”高,更是有内涵——这里正在试点公厕红外线监控预洁系统,这也是我市第一个试点公厕。
“嘀……”走进高升桥的小游园公厕,门旁的设备响了一声,显示屏的数字更新一次。看见屏幕上随着人流跳动的数字,我们不禁有了疑问,这难道仅是一个人流统计?原来,这个设计并不是那么简单。“这里每进入50个人,系统就会发出提示音提醒保洁员进行保洁,不仅如此,提醒信息同一时间也会发送到片区管理员和环卫公司手机上。”据该公厕管理人员介绍,保洁员收到提示信息后,需立即对公厕进行打扫;打扫完毕,保洁员还必须按下警示系统上的绿色按钮,系统才会消除提示信息。同时,厕所配置的红外线监控预洁系统,与武侯区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连接,组成一个云平台,实时监督公厕保洁和环卫公司管理情况。
当然,这座“高科技”公厕的科技内涵还不止这些。走进公厕,我们看到屋顶采用局部镂空玻璃封顶的工艺,充分利用了自然光;为节约用水,由传统的手动冲水改造为感应冲水;增设母婴室、儿童坐便器、便民厕位求助呼叫器等设施设备,厕所的正门中央还有一个蹲位显示屏,有人在的蹲位,会显示红色,没人在的蹲位显示绿色,提醒外面进来的市民是否可以立即如厕。
值得一提的是,公厕为环卫工人也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在环卫工人休息室配备了微波炉、空调、沙发茶几、淋浴房等,供周边环卫工人等户外工作者使用。
关键词 高效率
点位:峨眉雪芽大酒店移动公厕
确定选址后 施工搭建不到1个月
位于二环路高架下,峨眉雪芽大酒店对面的移动公厕可算是给附近的群众解了急。“以前,我们附近这一带都没有公厕,出门后想上厕所只能往家里跑。”家住附近的张婆婆惊喜道,不知道什么时候原来的空地上突然就有了一座厕所,“又干净,又漂亮!”
“突然”正应了不少附近群众的感叹,这座移动公厕整个施工搭建的过程仅用了不到1个月。“我们前期做了今年青羊区公厕补建点位的摸底调查,在征求周边群众意见、现场踏勘后确定了这个点位。”据该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厕从公开招标采购到建成开放一共用了3个月的时间,但前两个月都是招标、供应商生产等前期工作,真正施工建设其实1个月都不到。
原来,该公厕属于整体装配式公厕,在供应商设计生产出后,在现场采用整体吊装的方式实施建设。“可以说,除了功能齐备外,方便快捷是它的最大优势。”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在公厕有4个蹲位、1个残疾人卫生间、1个环卫工人休息室、1个管理间,基本上可以满足群众的需要。
在公厕管理上,该公厕实行免费24小时开放,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实行卫生“七无七净”标准化管理。同时,公厕周围进行绿地和大中型树木花卉间种的方式,美化公厕周边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公厕的环境和卫生的标准化服务水平。 本报记者 徐璨 文/图
原标题:“厕所革命” 擦亮成都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