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规划专家:未来发展主要落实三个"力"——魅力、动力、活力

2017-12-13 07:26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魅力

即突显天府文化,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物质方面要更多地打造像武侯祠、宽窄巷、太古里、大慈寺等这样的魅力空间,尤其是要复兴成都二水绕城、三城相重的特色城市空间肌理,这才是有别于上海、北京及重庆的独特魅力。非物质方面要展现天府文化的人文内涵,包括开放、包容的特色,以吸引全球青年才俊。

□动力

成都的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集聚人才,集聚创新资本,不断产生新的创新动力,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二是交通引导,突出高而快的多式联运交通体系,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活力

成都的活力要体现在文、商、旅的结合,发挥历史文化和经商环境优势,发挥四川广阔的旅游资源优势,使本土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打造一个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文化与创意高度融合的后现代城市,一个时空拼贴、高效复合、紧凑集约的城市。

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送审稿)》。

近日,成都商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天府新区总规划师匡晓明,对总规进行了详细解读。

1问

大城市病

六个方面建议 应对大城市病

成都商报:成都的城市宜居品质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但是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聚、高强高密开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凸显,已经对城市品质和宜居环境造成损害。从传统的GDP导向和生产导向走向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共享发展,这是国家新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一个城市在发展价值观上的重大转变。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成都应该如何治理“大城市病”,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

匡晓明:城市病绝对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对于成都而言,需要以先进的理念为引导,采用系统性解决方案,先谋全局,再谋一域,先谋千年,再谋十年。成都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就是一种系统地解决城市病的策略,是一种全面的方法。针对城市的五个方向,分别都有不同的对策。这五个对策产生的是整体的效应。比如关于中优提出“高品质优化中部区域”,与“高起点规划东部区域”关系非常密切。“中优”就要把城市中心的部分职能疏解到“东进”的空间去,“东进”为“中优”提供了中心区减量的可能性。这十个字的具体举措,就是解决城市系统性问题的良方。

针对成都的大城市病,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建立多心体系。采用组团式的发展方案,避免老城区与中心城区的过度集聚,同时避免出现居住功能疏解到外围,而消费购物还留在老城的现象。结合组团式发展要在每一个组团建立次一级的服务中心,为周边的居民生活工作提供方便。各组团在满足自身服务的基础上,还要承担部分全市的职能。比如,成都老城中心主要是文化旅游的功能,既服务游客也服务于当地居民。天府新区承担了城市创新创意职能,同时其大型商业中心也为附近的老百姓提供服务。

第二,疏解非核职能。主要针对“中优”,要把老城区“小而全”的功能进行全面梳理,对于一些非核心职能,要进行细致排查。突出中心城区“文、商、旅”相结合的特点,将原来老城区的一些行政单位大院等疏解到外围生态环境更好、空间更大的地区,既有利于自身功能的完善,也有利于带动外围城市空间的发展。

第三,控制建设容量。一般而言,住宅平均容积率宜在2.5左右,才能与城市交通承载力相匹配。高于这个数值,城市道路将不堪重负。成都很多地块平均都在4~5之间,有的甚至更高。大面积都采用高容积率建设,城市交通就会瘫痪。这也是造成城市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的高度应该错落有致,才能产生独特的城市肌理。中心区主要是高层风貌区,一般地区也应该有以多层为主的风貌区。

第四,倡导低碳交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二是发展慢行交通,主张轨道交通加步行。成都的空间尺度比较大,轨道交通是首选。其次倡导建设慢行环境,建设绿道。鼓励大家慢行出行,既有利于城市交通的分解,更有利于降低碳排放。

第五,提升生态环境。成都拥有四面环山、城中拥水的自然本底。新一轮建设当中,更应该发挥成都这种地形、水系特点的优势,让城市拥抱自然,让自然环绕城市。改变以路为主的发展思路,应该围绕生态空间,突出沿河发展,真正实现城中有绿,蓝绿交织,城绿共生的美丽城市。

第六,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主要是实施一批关注民生的项目,比如教育、医疗、体育、社区服务等。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共同推进,拿出综合性疗法,开出系统性的处方,将会使城市更加宜居、宜创、宜学、宜游。

2问

绿色发展

成都绿色发展 需抓住“三个绿”

成都商报:可以预见,成都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枢纽交汇点,未来将更多地承载国家级甚至国际化功能,国家也对成都提出了“五中心一枢纽”的功能定位。另一方面,成都地处盆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有限,大气环境压力较大。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成都应该如何突出高端高效绿色发展,推动城市转型升级?

匡晓明:成都发展的核心在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以城镇化为抓手,促进城市创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在后工业化时期,在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新阶段,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期,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实现的可持续发展。个人认为,成都的绿色发展需抓住“三个绿”,产业绿、环境绿以及交通绿。

第一是产业绿,首先在底线上保证产业无污染,在中线上突出现代服务业,在高线上加强创新创意产业发展。比如成都科学城,集中发展创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第二是环境绿,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蓝绿交织、城绿共荣。在成都的绿色转型过程中,我很荣幸地受聘为天府新区的总规划师,在天府新区总规划的编制中,特别重视绿化体系规划,尤其是突出水环境对城市开发的诱导属性,紧紧围绕鹿溪河的生态骨干作用,以独特的环境魅力吸引并集聚发展创新产业。

第三是交通绿,强调低碳出行。突出以轨交为骨干的交通系统,倡导轨交加慢行的组合。长距离出行突出轨交,短距离出行落实15分钟生活圈,步行可达日常生活的大部分空间。

原标题:规划专家匡晓明接受成都商报专访:未来发展主要落实三个“力”:魅力、动力、活力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