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天府绿道体系正加快建设 本报资料图片
成都市新一轮总规提出,保护市域内“山、水、田、林”自然生态本底;构建多种类、多层次、多功能、成网络的高质量绿色空间体系,重塑城市与自然山水的关系;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绿道串联生态区、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建构城乡一体、全域覆盖、通道连续、生物多样、功能丰富的五级绿化体系;同时全域增绿,实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胜景。
我市规划部门从大处落笔,着眼延续千年立城的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增强城市能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与国家战略、城市目标、资源禀赋、环境条件、人口布局、产业形态相适应的差异化空间功能布局。同时从细处入手,高标准规划天府绿道,以绿道串联生态区、公园(综合性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小游园、微绿地,形成分布合理、环境优美、有机连接、融入共享的绿色开敞空间。
总体工作
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
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
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目前主要集中在龙泉山西侧的单核集聚发展模式引起了人口过度聚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承载力不足等大城市病,为了破解城市发展瓶颈,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东进”战略规划在龙泉山东侧开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主战场”, 将目前“两山夹一城”的城市空间格局调整为“一山连两翼”,将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高标准建设为城市绿心,大大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中优”战略通过“三降两提”改善中心城区过度集聚现象,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绿色开敞共享空间;“西控”战略以控促优,通过控制生态保护红线、控制建设规模、控制准入产业等措施,提升西部生态功能,提升绿色产业发展能级,打牢城市生态本底、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筑牢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2017年,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生态守护控制规划》(简称《控制规划》)和《“2017成都生态守护行动”实施方案(送审稿)》(简称《方案》)。《控制规划》在全面梳理并整合《成都市生态保护总体规划》和《成都市生态隔离区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基础上,按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确定了“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生态格局;以生态功能为主导,将市域划为三大生态功能分区(即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绿隔区和城镇建设区);明确各功能分区边界划定、建设控制要求、建设指引;制定一图一表指导区(市)县“生态守护行动”。《方案》以《控制规划》为行动基础,确定了生态守护目标任务,建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明确六大守护行动和实施步骤,以有效遏制侵占生态资源的建设行为,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建设宜居典范城市
该局正牵头修编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修编方案,将生态宜居之城作为重要内容。规划进一步明确城市集中建设区至2035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发展立体绿化,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5%,中心城区实现“500米见绿”、天府新区核心区及各都市新城实现“300米见绿”的公园绿地布局目标。旧城区以“见缝插绿”的原则,安排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增加公共绿地,新增约50个城市综合公园,营造人在城中、城在绿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空间。
亮点聚焦
高标准编制天府绿道规划
打造复合型智慧绿道
按照“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该局牵头高标准编制完成《成都市域天府绿道概念规划》和《天府绿道锦江绿轴规划》。
《成都市域天府绿道概念规划》充分衔接整合慢行系统规划、环城生态区——天府绿道规划,进一步优化完善原有绿道规划,对市域“一轴两山三环七带”绿道体系进行了落地,串联了沿线的城市森林公园、历史遗迹、农业产业园及特色镇等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农业观光资源,突出环境保护、地域特色、生活需求及旅游功能,打造集生态效益、文化展示、健康休闲、旅游发展为一体的复合型智慧绿道。
《天府绿道锦江绿轴规划》在准确把握锦江沿线资源情况及现状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景观改造改善锦江流域生态环境,规划形成240公里绿道,串联沿线城镇村和特色资源,以绿道为脉带动周边发展。2017年11月2日,规划方案通过市规委会审议。
提供优质城市空间
规划建设小游园微绿地
对于中心城区的绿地,该局充分利用零星地块和闲置土地,建设一批体现成都历史文化特色、展现现代城市风貌的小游园、微绿地,适度配建基础服务设施,提供更多居民共享、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对中心城区范围内可利用的零星地块、闲置土地和未实施的规划绿地进行摸排、梳理,筛选出近期可实施建设的67处点位,形成《成都市中心城区小游园、微绿地规划选址方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要求,市规划局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小游园、微绿地建设导则》。《导则》根据点位所在区域的不同文化、风貌特征,将其分为历史故事型、民俗生活型和现代创意型三类,并通过标识设计、雕塑小品、座椅、铺地等方式进行规划引导。同时采取了“从开门规划到公众参与众智规划”的方式,邀请市民参与到成都市中心城区小游园、微绿地实施规划当中。此次规划的小游园、微绿地计划分两批进行建设,2017年底先行建设完成50个项目,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作为小游园、微绿地的示范点位,剩余17个项目于2018年底全部建成。
完善规划编制工作
打造宜居水岸工程
记者从市规划局了解到,近年来,该局按照相关要求会同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2003-2020)》等规划,并严格按照居住区相关规范的要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各级公园绿地。同时充分考虑中心城区居民休闲活动方便性需求和城市空间形态要求,优化绿地布局,保障绿地的使用效率和便捷性。目前,结合成都水网特征,该局已编制完成了中心城区“宜居水岸工程”规划,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手段,综合提升中心城区水网体系,打造“六河贯都、百水润城”的美好成都,实现水网格局优、水质生态好、城市文化显、功能活力兴、居住品质宜、行洪排涝畅的宜居水岸。
一线链接
天府绿道规划
面向公众征集意见
“天府绿道是我市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全新实践,也是对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城市的核心是人,天府绿道建设是为了创造更加宜居的生活品质,让市民望山亲水、赏花读城,品味生活、诗意栖居。因此,我们认为天府绿道应该由市民亲自参与规划,使规划成为市民意志的体现。”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鉴于此,我市在编制《成都市域天府绿道概念规划》和《天府绿道锦江绿轴规划》过程中,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各种方式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一是在“共绘美好成都”微信公众号上开展绿道线路征集活动,邀请市民亲自参与绿道线路规划。二是通过召开媒体发布会,向各新闻媒体通报锦江绿道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同时,通过成都市规划局网站、“成都规划发布”向社会公示规划方案,广泛征求听取群众意见。三是制作锦江绿道宣传短片,描绘绿道美丽愿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群众对规划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实施“生态守护行动”
守护生态红线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践行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以保护生态不计其利、面向未来不计其功的责任担当,加强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保护城乡生态环境,扩大城乡绿色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品质,让成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让城市更美好、让市民更幸福。结合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通过实施“生态守护行动”践行承诺,保护事关城市永续发展的生态资源。
在“生态守护行动”中,重点督办了新都区木兰镇农和社区一规划公园绿地被擅自改变用地性质修建商业建筑案。督促属地政府纠正违法行为,坚决有力拆除违法建筑5000平方米,并依法依纪追究处理有关责任人,以实际行动守护生态红线。今年9月,还及时督促高新区管委会全部拆除占用绿地约600平方米的违法建筑物,并按规划恢复绿地,一举解决锦城南府小区东门环境差困扰居民多时的问题。本报记者 袁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