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成都高新西区的京东方。目前,戴尔、联想、德州仪器、格罗方德、京东方等知名IT企业纷纷落户成都 (资料图片)
2017,成都经济迈入新格局——
这一年,成都2.4万余家科技企业健康成长,3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蓄势突进;这一年,锤子科技CEO罗永浩将公司总部搬到成都,腾讯、小米年会在成都举行;这一年,众多行业巨头把目瞄向了成都——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马鲜生”在成都选址,58集团投资30亿元打造“58新经济产业园区”,京东方在蓉投资60亿元建首家数字医院……
经济发展,更直观的是数据——前三季度,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25.4亿元,同比增长8.1%。
聚光灯背后,是成都砥砺前行的一年——从今年4月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到7月的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从11月的新经济发展大会,再到12月的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成都的城市观、产业观越来越清晰——就是在这一年,成都迈入新经济时代;成都产业从“形聚”走向“神聚”;成都众多产业新政,让年轻人、资本、创业者们汇聚于此,成为城市发展新动能。
产业从“形聚”走向“神聚” 传统产业园区向产业生态圈升级
2017,成都产业从“形聚”走向“神聚”。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产业生态圈理念构想。成都经济呈现崭新格局——重大项目频频落地,产业生态圈逐步完善,精准服务效果凸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正成型。到2022年,力争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
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成都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产业生态圈的问题。在成都看来,产业生态圈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物流和配套企业、服务功能等要素有机排列组合,通过产业链自身配套、生产线服务配套、生活性服务配套及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产业自行调节、资源有效聚集、科技人才交互、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成长的多维生态系统。
推动产业从“形聚”走向“神聚”, 成都拿出具体举措:促进传统产业园区向共生型产业生态圈升级,依托66个产业园区(集聚区),加快建设以产业新城、特色镇和特色街区为主要形态的产业功能区,合理确定产业功能区建设规模,疏解非主导产业的企业,实施工业用地减量提质计划,高效利用存量产业用地,整理更新集体产业用地。
聚焦“六大形态” 构建特色新经济产业体系
2017,成都迈入新经济时代。
11月9日,成都市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明确了通往新经济未来的基本路径,更明确了成都新经济重点发展的领域是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等“六大新经济形态”。
很快,“成都是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成为众多经济学家、企业家的共识。培育新经济,成都有基础。自英特尔落户开始,成都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的新经济便持续发力。当前,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已成长为涵盖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国内知名企业和本地众多成长型企业在内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成都拥有科技企业24396家、各类研发机构965家、潜在独角兽企业31家。2016年,成都新经济产业增幅超10%,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
不久前,中国新经济指数的子指数“中国服务消费升级指数”发布,成都超过上海、北京等城市,位列第一。
成都还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并成立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发布产业新政50条
2017,成都经济有了新动能。
7月,成都召开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提出要“创新要素供给方式,促进要素供给的结构性、制度性转换,形成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要素供给新体系”。
会后,成都人才新政重磅出炉。此外,成都还分别围绕技术、土地、资本、信息、能源、制度等要素供给给出了新方式。7月12日,成都发布“产业新政50条”,提出实施“蓉漂计划”,鼓励青年大学生在蓉创新创业。
产业新政为成都经济发展带来新动能。全球化智库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创业选择的城市中,成都吸引力列第三。58同城数据研究院的报告显示,高校毕业生简历投递量,成都位居全国第二。
这一年,成都吸引了众多行业巨头:锤子科技入驻成都,阿里巴巴旗下“盒马鲜生”在成都选址,京东方宣布在蓉投资60亿元建首家数字医院,58集团计划投资30亿元在蓉打造“58新经济产业园区”……
三季度,成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87.6亿元,同比增长14.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37.5%,第二产业增长36.8%。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
原标题:产业从“形聚”走向“神聚” 新经济时代的动能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