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历史建筑成都白药厂:宫保鸡丁亲兄弟 蝶变文创梦工厂

2018-01-08 10:09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位于武侯区高攀路26号的白药厂旧址老建筑

【编者按】

随着我市第九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正式出炉,又有15处建筑成为成都的历史建筑。它们中有当代的工业遗产、有洋务运动时期工业文明的见证,也有承载历史记忆的名人故居……而位于七三二二工厂的白药厂旧址也名列其中。白药厂旧址不仅由西方公司设计、中方工匠建造,在建筑设计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其自创办以来就是兵工厂,不仅见证了我国从晚清到今天发生的系列大事,其自身也变为历史的一部分。为此,本报记者特地走进白药厂,将其背后的故事和曾经历的沧桑巨变,展现给大家。

1876年,晚清中兴名臣丁宝桢自山东调任四川总督,在四川任上,他做了两件特别的事,一是开发了名菜宫保鸡丁,二是创办了四川机器总局(四川机械局)。到1906年,在机器总局的基础上, 专门为它提供白火药的白药厂诞生。因此,按辈分论,白药厂算是宫保鸡丁一父所出的“亲弟弟”。

诞生这100多年来,白药厂先后见证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民国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这过程中,它自己也几易其名——辛亥革命后,白药厂更名为陆军军工厂,抗日战争后,它成为国民党部队的修械所,再后来,白药厂被解放军接管,到1960年,则是被命名为七三二二工厂。而如今,白药厂蝶变为一处文创的“梦工厂”,焕发出别样的生机。

老建筑有大故事 中西结合成就百年军工楼

一走近位于武侯区高攀路26号的七三二二工厂,厚重的历史感便扑面而来,清末参建白药厂人员的合影、七三二二厂时期工人们生产军工的记录、呈现过去辉煌的文字,一一闯进记者的眼帘,让人不由得肃然起敬。走进工厂后,3层楼高的原白药厂办公楼便出现在眼前。记者留意到,如今工厂内的每一栋建筑都有编号,而它的编号是A13。

《成都市志·工业志》记载,白药厂办公楼由德国格兰公司设计。据说,修建它的水泥、玻璃等原料都从德国运来,要经由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乐山才到成都。记者看到,小楼中间部分为两层,两翼则为三层,全由青砖砌成,屋顶则分成6个坡面,上面铺满了小青瓦。最为奇特的是,两翼房顶四个角,均有一个像烟囱一样高高立起的东西,四周为花瓣状的装饰。

在七三二二厂工作了一辈子的何智川告诉记者,他和工友一直在猜这四个角顶上的椭圆状物品是什么,“都上不去,也争论不出所以然,2008年地震掉下来一个,大家才晓得那就是一个石灰做成的装饰品。”

虽然是德国人设计的,但房子却是成都本地工匠修建,自然也加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两侧墙上用蝙蝠来装饰,寓意“遍福”,象征幸福延绵无边;房屋的青砖也是本地烧制的,“尤其是建筑里面,每一层都是木地板,扶手也都是木质,乍一看很像江南那边的楼阁。”

谈到这栋办公楼的历史,何智川说:“1960年之前的历史我不清楚,反正七三二二厂入驻后,这里先被大家称为老光学楼,负责制作望远镜、瞄准镜,后来改叫技术大楼,负责技术资料和相关图纸的保管,最后变成厂里的办公楼。”

记者发现,白药厂旧址遗留的老建筑共有4栋,其中建于1906年的有A13、B1、B2,另有一栋建于1902年的A4。“在七三二二厂时期,A4叫作皮工房,用于制作枪套、子弹袋等装具;B1叫枪班,负责修理枪等轻武器;B2则用于机械加工,负责生产枪炮的零部件,那也是我工作了9年的地方。”何智川回忆。

新时代有新动作 蝶变文创“梦工厂”

何智川的父母都是七三二二厂还未迁到成都前就在的老员工,他出生时,正是工厂迁入白药厂的1960年。

小时候,工厂的老建筑是何智川与小伙伴们的游乐场,他们几乎跑遍了老建筑的每一个地方,“当时,我们经常能从A13的地下室挖出民国甚至清末时期的枪支。”他介绍,有些老枪被挖出来时枪管竟然还闪闪发亮!

有时,何智川和小伙伴还能挖出很老的手雷、手榴弹!“不过对我们这些在兵工厂长大的孩子,这些都见怪不怪,挖出来就交给厂里负责的人了。”何智川回忆道。

1978年,长大后的何智川也进入工厂,正式成为了一名军工工人。在这里,他结识了自己的妻子,养育了自己的孩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白药厂再次经历巨变,七三二二厂开始加工民用品,建筑开始被租了出去。到现在,这里更是被武侯区打造为全新的文创“梦工厂”,吸引大量文创企业入驻。而几乎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何智川也搬到了旁边的小区办公,虽然两地的直线距离近在咫尺。

“每次回到厂区看着这些老建筑,我都觉得特别亲切,他们真是看着我出生、看着我长大、看着我结婚生子的,可以说它们见证了我的一生。而与此同时,这些建筑也见证了我国民族工业的从无到有,见证了西南军工的由弱变强,它们自身也是历史。有时候想想,这种感觉真是特别奇妙。”何智川说,这些建筑列入了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相信未来会一直保存下来,“我肯定也会常回来看看。”

当记者结束探访准备离开时,几个从外地来的游客正好进入白药厂闲逛,看到那栋矗立了100多年的办公楼,他们立刻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起照来,“这个建筑蛮有意思,窗台那么旧了,恐怕有些年头了吧……”

本报记者 白洋 文/图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