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朱海丹)2月9日报道 2017年成都市提出包括“精华灌区修复工程”在内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十大重点工程”。都江堰精华灌区具体是什么?精华灌区修复工程包括哪些内容?怎么实施精华灌区修复工程?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近日采访了都江堰市政府市副市长陈丽娜,以及上海中建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周宁博士。
通过“理水、护林、亮田、彰文、兴业”等方式 再现美田弥望、产业兴盛的灌区盛景
据都江堰市政府市副市长陈丽娜介绍,精华灌区修复工程范围涵盖都江堰市、温江区、郫都区、崇州市、彭州市部分区域。其中,涉及都江堰市范围为胥家镇、天马镇、聚源镇、崇义镇4个乡镇、54个社区、577个村(居)民小组、17.41万人、160平方公里。该区域现有农用地15万亩,林盘用地规模2404公顷,具备打造粮油种植农田大地景观的基础条件,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条干渠穿境而过,支、斗、农、毛各级渠道总计2497条,总长度约202.4km。
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将通过“理水、护林、亮田、彰文、兴业”等方式,传承天府农耕文明历史文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现水旱从人、美田弥望、产业兴盛的灌区盛景,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
精华灌区修复工程将通过三期分期建设。
一期规划于今年3月底前,完成胥家镇“天府原乡”、聚源镇“灌区映像”2个项目,共计占地3850亩的首开区集中打造。其中,“天府原乡”项目突出“展示中心+林盘+产业”的功能定位,构建高端粮菜产业生态圈,打造粮菜产业示范区;“灌区映像”项目突出“展示中心+林盘+田园”的功能定位,以“文创+旅游”为产业发展方向,建成生态旅游目的地,打造田园城镇典范区。
二期规划将精灌区四镇剩余部分打造成为集国家水稻湿地公园、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独具特色的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示范区。
三期规划将成功经验系统引导、拓展延伸至整个都江堰精华灌区,形成世界领先的天府水生态文明典范区。
打造集水系、农田、林盘为一体的天府灌区文化新标示
那么,实施精华灌区修复的着力点在哪里?陈丽娜表示,一是实施林盘整治,遴选渠系典型、规模适中的林盘聚落,采取归并散小林盘、还原传统林盘、保护名木古树、修缮院落民居及河流水系等办法,分类实施林盘打造,建成川西林盘核心示范区。
二是塑造大地景观,通过政策激励、土地流转、农田整治等方式,引导农民和社会资本连片种植水稻等粮油作物,再现沃野千里、美田弥望的灌区盛景。
三是完成渠系整治和绿道建设,坚持上下联动,流域整治,完善灌溉、景区、文化功能,再造水旱从人、自流灌溉的天府美景。
四是推动景区化建设,坚持“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梳理水域岸线、稻田河堰、林盘院落等资源,统筹规划实施景区化打造。
五是坚持文商旅农融合市场化运营,依托林盘资源、特色城镇,通过土地整理、股份合作等方式吸引企业总部、文化创意、乡村旅游等企业入驻林盘,导入新兴业态,振兴乡村经济。
六是坚持弘扬天府文化,在省都管局和市水务局支持下,启动了都江堰精华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将依托悠久的治水用水历史和水文化节庆活动,打造集水系、农田、林盘为一体的天府灌区文化新标示。
天府源田园综合体将发展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模式
作为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示范区内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天府源田园综合体项目将如何规划?陈丽娜表示,该项目规划面积约为36.6平方公里,“国家级天府源田园综合体是都江堰精华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陈丽娜说,另一方面,天府源田园综合体是国家首批15个项目之一,也是四川省首个试点项目。
天府源田园综合体从农业产业规划方面,分为猕猴桃出口示范区、优质粮油(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绿色蔬菜示范区、多彩玫瑰双创示范园;从农旅特色功能规划方面分为传统文化体验区、采摘田园体验区、稻田公园、蔬菜基地体验区、乡村生活体验区等。以农为本,充分挖掘“农+”理念,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
通过城镇体系、产业、绿道等规划 共同构建“一心双核、三带六区”的发展格局
作为规划方面的专家,对于都江堰精华灌区修复工程提出的发展构想和规划策略,上海中建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周宁博士有什么样的看法?周宁告诉记者,在精华灌区核心示范区城乡统筹规划中,都江堰以生态农业产业为核心和主干,以“产业能量核-社区组团化-全域网络化”的“细胞”组团式联动发展的规划理念,构建“产业-自然-民生”融合共生的“天人合一”的城乡产融大格局。
同时,以产业定制孵化服务体系为平台,以七网工程为支撑,运用新思维、新科技、新平台,打造成为产融发达,机制灵活、生态健康的国家级“农+”文康旅的城乡产融探索典范;依托田园综合体等核心片区的引导和带动,挖掘现有农田、场镇资源和潜在价值,围绕保留林盘和文化传承,探索具有灌区特色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新模式,形成完整的田园生活样本,完成成都国际化田园都市大版图。
除此之外,通过城镇体系规划、产业规划、道路规划、绿道规划、林盘整治规划、水系保护规划、重要资源保护规划、旅游规划及旅游设施规划等方面统筹发展,共同构建精华灌区核心示范区“一心双核、三带六区”的发展格局。“未来我们可以构想 ‘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精华灌区新风貌将在都江堰全景展示。”周宁说。
梳理林盘资源 都江堰精华灌区将通过整治农田、修护林盘等抓好林盘建设
都江堰川西林盘保护修复方面又做了哪些工作呢?“如何去保护修复以及更好的发挥和利用好这千百年形成的‘瑰宝’,我们一直在探索与实践。”陈丽娜表示,过去主要以改善林盘院落居住环境为主,今天,在保护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川西林盘特殊的含义。
一方面详细梳理了都江堰精华灌区范围内的林盘资源情况,如:林盘规模、住户情况、建设用地、人文历史、古树名木、水系水渠、特色农业等资源情况,做到家底清。另一方面,将通过以“整治农田、梳理水系、修护林盘、保护传统、挖掘文化、改造院落、建设绿道”为主要切入点抓好林盘建设。
同时,将统筹区域特色镇+林盘+园区(产业、农业、景区)模式,着重林盘植入现代元素,发展功能复合型林盘。比如:在现代农业基地区域林盘,吸引农业总部经济入驻,打造商务型林盘;依托特色农产品,植入电子商务功能,打造双创型林盘;在农业观光区域植入休闲度假功能,打造旅游型林盘;在农业文化展示区域,发展创意农业,打造文创型林盘等等。“总之,就是要充分利用好青山绿水资源优势,带动和促进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统筹发展。”陈丽娜说。
以绿道串联沿线农田、林盘等资源 融入文体商旅等业态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都江堰市还将以绿道串联沿线农田、林盘、特色园区、历史遗迹等资源,融入文体商旅等业态,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对绿道进行修复、牵引、融合。将通过绿道网络的建设,把乡村地区林盘院落、溪流荷塘等优质生态要素通过绿道串联到城市里面,满足城市人对乡村自然景观、新鲜空气、清澈水源、淳朴民风的天然的需求。
同时,将城市的现代生活要素通过绿道的引导引向农村地区,通过人流、物质流、信息流的引入,将游客引出城、引下山、引入精华灌区,带动乡村发展品质,促进人口和产业流动,市民和游客在绿道里面散步、骑自行车等健身活动和休闲活动。“绿道还能将碎片化的镇区、园区、林盘、院落有机串联起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创意、种养体验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融合发展。”陈丽娜说。
通过”三轴三区”构建精华灌区核心区水系结构网络
周宁介绍,将规划通过”三轴三区”构建精华灌区核心区水系结构网络,将精华灌区打造为“成都水源涵养地、现代农业水利灌溉示范区、都江堰水文化展示区、农耕水文化体验区、川西林盘保育区、生态田园度假区”。
其中,“三轴”是沿蒲阳河,柏条河(锦江绿道),走马河景观产业轴;“三区”是聚源镇-传统农耕水文化示范区,崇义-水利现代化示范区,胥家镇及天马镇-天府源田园综合体的现代农业灌溉区。
“具体来说,我们利用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三条贯穿精华灌区核心区的主渠,呈现水系不同主题特征,将各类公共活动沿水聚集,包含水文化广场,湿地公园、农耕水文化展示等,形成连续贯通的滨水慢行体系,并结合锦江绿道、蒲阳河、金马河绿道,串联各个乡村及水系节点以及绿道驿站,形成滨水慢行网络,通过特色绿廊将水系节点与农田、林盘有机串联,共同构建精华灌区核心区的水绿体系。”周宁表示,希望通过规划,使都江堰精华灌区得以持续发展,使传承千年的水利文化与灌区文明得以继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