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6日,地铁10号线一期开通运行,一位小宝宝兴奋地在车厢里爬行
率先成立社治委 强化惠民工作保障力
为破解社区“九龙治水、各自为政”难题,2017年8月,成都市推进社区治理重大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县两级党委成立专司社区发展治理的工作机构,即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负责统筹指导、资源整合、协调推进、督促落实,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确保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举措落地落实。市县两级社治委强化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小切口,探索特大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313项证明砍至15项 社区减负增效
2017年4月,《成都市村(社区)证明事项保留清单》出台,将原来的313项证明事项“砍”至仅保留15项。对清单保留的证明,在网上公布证明“范本”。这一被称为“最大力度”的“减证便民”行动,让群众少跑腿,给基层组织减了负,倒逼政府部门工作由“避责思维”向“负责思维”转变,社区居委会也逐步将主要精力回归到居民自治上来。
实施“五大行动” 改造棚户区22530户
成都大力实施老旧城区改造、背街小巷整治、特色街区创建、社区服务提升、平安社区创建“五大行动”,并制定三年计划,以人民群众身边切实可感的发展变化取信于民。2017年,成都市累计改造棚户区22530户、城中村7427户、老旧院落920个,整治背街小巷1339条,完成“两拆一增”150处,21项重点计划任务全面完成。
3年投资890亿 公服设施“三年攻坚”
2017年9月,成都启动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行动。以市民需求为根本取向,对8大类18项公共服务设施分区、分类、分年度制定。8大类分别指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行政管理、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商业服务,具体涵盖中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贸市场、文化活动中心等18项。至2020年,成都中心城区将新建公共服务设施2557项,总投资约890亿元,初步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
去年打通90条断头路
为进一步完善路网体系、推动区域发展、改善城乡环境、提高民生福祉,成都市自2016年起开展“断头路” 专项建设工作。2017年,全市共打通“断头路”90条,总长约54.5公里,完成了120条道路黑化维护,对15个路口实施“短平快”工程改造。
成都地铁正式迈入“井+环”线网时代
2017年成都新开通地铁运营里程71公里,开通运营总里程较去年年底增加了66%,线网运营里程达179公里。随着4号线二期、首条机场专线10号线、首条环线7号线的开通,成都地铁正式迈入“井+环”线网时代,切实提高市民出行可达性。成都已成为国内第7个实现单日客运量突破300万乘次的轨道交通城市。
3年建设200个社区养老院
《成都市社区养老院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明确,到2018年成都将建成200个社区养老院,单个养老院的规模不少于30张床位。2017年,成都建成社区养老院67个,改造和筹建养老服务床位1.3万张;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22个,解决了大部分居家老人面临的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境,打通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界限。
3年建成460个公办幼儿园 新增学位13.6万个
成都积极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近三年内,新建成460个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13.6万个,极大地提升了公办幼儿园学位覆盖率;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20所,新增学位10万个,有效缓解了义务教育段学位紧缺和学位结构性紧张问题。目前,全市3~5岁幼儿入园率达99%以上,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学位覆盖率达85%以上。
组建医联体82个
实现全覆盖
截至2017年底,成都全市组建纵向型、紧凑型医联体82个,实现对各级各类三级医疗机构、所有县级公立医院、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2017年完成投资7.41亿元改善乡镇卫生院硬件水平,并启动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组建家庭医生团队2175支,共签约799.88万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在全市活产数攀升,达到23.6万高峰,高危孕产妇占比52.9%的背景下,成都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首次控制到5/10万、3‰以下。
每年每村至少40万
财政专项经费服务群众
成都市财政每年为每个村(社区)提供不少于40万元的服务群众专项经费。5年来,全市共投入服务群众专项经费45亿多元、融资4.45亿元,实施各类项目96597个,“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交由群众决定,形成了“有钱办事”和“民主议事”的常态化推进机制。
成都商报记者 钟茜妮
原标题:这10件民生“小”事 成都交出大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