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1.69万公里绿道 铺就“绿色福利”(2)

2018-02-13 07:29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王雪意   责任编辑: 马兰

张樵说,在生态绿化方面,通过绿道美化了环境,为市民营造了一个生态、美好的工作生活空间。同时绿道上将建设大量的旅游休闲设施,既方便市民开展各项休闲活动,也能吸引外地游客来绿道观赏游览。此外,通过绿道建设了大量的绿色开敞空间,为以后出现紧急情况时,提供了应急避难的场所。

文化体育也是天府绿道的一个重要功能。从目前已初具雏形的熊猫绿道和锦城绿道来看,熊猫、蜀文化、川西林盘等厚重的天府文化元素,以小品、雕塑等多种形式融入到了绿道的建设当中,同时绿道中500米一个的驿站也被植入了文化馆和图书馆的功能。“比如锦城绿道,植入了一千多个体育设施、几百个文化设施。一方面补齐了城市建设上的一些短板,同时也满足了市民对文化、体育活动方面的相关需求。”张樵说。

除了这八大功能外,成都的天府绿道还是一条动态的绿道,它是一条绿化空间,潜藏的是无可限量的创新接口,以及经济与生态连接的巨大可能性。成都此前便提出,要把绿道打造成新的消费场景,将人流转化成消费流,将消费流转化成商业流。通过让新的业态进入绿道,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并以此培育新的产业形态。

提升绿色竞争力

强力推进“三治一增”

事实上,天府绿道仅是成都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其中一环。不管是刷屏“成都蓝”还是惊喜“千秋雪”,成都人对于蓝天白云的每一次集体欢呼,都映照着市民对于美丽家园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此,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标,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同时,成都市环境保护大会也提出,要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让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鲜明特质。

按照这样的战略部署,成都实施推进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三治一增”,并陆续出台了“治霾十条”“治水十条”“治堵十条”“增绿十条”。

具体而言,“治霾十条”重点围绕源头治理、分类治理和协作治理提出了十个方面的47条细化措施,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促进成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根据“治水十条”,2018年,成都要完成郊区(市)县120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任务。2019年,完成郊区(市)县剩余123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任务。到2022年,全市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同时,根据“治堵十条”,成都将着力构建快速轨道交通、地面常规公交和城市慢行交通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推进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到2022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600公里以上,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65%以上。

“增绿十条”则提出,到202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1%,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全域成都将初步呈现“绿满蓉城”盛景。

眼下,通过“三治一增”,成都市的环境和生态质量正不断改善,“窗含西岭千秋雪”也不断呈现。从更深处着眼,绿色发展理念正构建起城市核心竞争力,成为引领城市转型增长、永续发展的新动力。

聚焦“三大战役”

建“空地一体”生态监测网格体系

蓝天、碧水、净土,在成都,越来越多的“绿色福利”已经被市民感知到。

从数据上看,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里,成都全市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35天,较2013年,PM10、PM2.5浓度分别下降41.3%、42.3%;全面完成水十条实施以来国家、省政府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要求;土壤环境形势总体稳定。

事实上,每一个改变的数据背后,都是一点一滴的努力。去年,成都市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

在铁腕治霾上,严格落实成都“治霾十条”,狠抓压减燃煤、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综合执法、科技治霾。清理整治“散乱污”工业企业14148户,淘汰黄标车23888辆,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一系列的举措后,成都创下2013年实行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以来的最好成绩,全面完成国家“大气十条”目标任务。

在重拳治水上,生产、生活、生态“三水共治”被强化,成都全面落实河长制,完成建成区53段黑臭水体治理,整治719个污染排口,扣缴区(市)县水质超标资金5714万元。

在科学治土上,2017年,成都核实1600个重点行业企业卫星遥感情况,完成10个涉重金属企业搬迁后遗留场地土壤评估、100个重点工业企业和2998个农用地土壤点位调查,全市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2018年,成都将力争PM2.5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岷江沱江流域成都段水质优良比例在去年的基础上持续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打造科技治理新引擎”被写入2018年成都市环保工作的重点中。具体到实践中,相关部门将积极搭建全市大气污染防治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推进微型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接入与应用、环境GIS数据加工服务项目建设;大力研发污染物精确溯源系统,加快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空地一体”的生态监测网格体系,推动3D气溶胶激光雷达、NARS系统、超细清水雾、冷却技术应用等重点项目在更大应用范围落地实施。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殷航

原标题:1.69万公里绿道 铺就“绿色福利”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