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两年时间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迎来4个诺奖得主团队

2018-05-21 06:55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段琪琳   责任编辑: 马兰

罗杰·科恩伯格第一次来四川。近日,这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不顾舟车劳顿,一口气把他在华首个研究所、首个新药研发公司都签约落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我和同事希望在这里攻克癌症。”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立于2016年3月,是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载体。短短2年,已有4个诺贝尔奖得主的团队入驻该园区开展前沿科研项目合作与成果转化。

第一次来川,为何就拍板入驻?除了当地完善的基础设施、充沛而高性价比的人才资源外,科恩伯格特别提到当地政府部门的主动,“他们和团队反复沟通,我们能看到诚意和友好。”

主动的背后,是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的国际产业合作策略。“生物产业是全球技术创新最为活跃的新兴产业之一。只有面向全球开展合作,才能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该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不沿边、不靠海,如何面向全球?该园区从“三大能力”入手寻求突破:形成面向全球,快速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形成服务全球,快速转移转化创新成果的能力;形成融入全球,快速切入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的能力。

具体而言,围绕整合全球创新资源,该园区通过政策支撑、柔性引才等方式,已聚集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团队23个;围绕转移转化创新成果,吸引到全球药物商业化中心首个海外分中心落户,力争3到5年实现一批全球重大项目的产业化落地;围绕切入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与国药集团合作,建设生物医药全球供应链服务平台。

“这里和旧金山湾区有很多相似之处。”入驻该园区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毕晓普认为,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和美国生物医药产业诞生地类似,都有国际性的包容和开放,这有助于推动前沿科研成果产业化,使科研成果能快速融合国际创新链、产业链。

生物城的故事,也是四川开放发展的经验。过去5年,四川积极开展国际区域合作,加快中德、中法、中韩、中意、新川等园区建设,成功举办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等国际性会议和投资促进活动,累计引进到位省外、境外资金超过5万亿元。

四川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历史节点。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认为,四川需要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汇聚资源要素,借势借力发展。

□本报记者熊筱伟

原标题:两年时间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迎来4个诺奖得主团队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