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修编"给排水规划":分区集中供水 降低供水风险

2018-05-21 07:21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王雪意   责任编辑: 马兰

市自来水七厂航拍图 本报资料图片

自来水七厂的平流沉淀池 本报资料图片

思路

城乡统筹供水,分区集中供水,跨区连通互济。

优势

“超大规模水厂一旦出问题,影响极大。分区集中供水大大降低了这种风险。”

时间

至2035年,成都市将构建“覆盖全域、城乡一体”的给水体系,同时实现排水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泥全部安全、无害化处理。

喝水放心,水景宜人,这些关乎城市发展与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都离不开给排水规划。近日,成都商报记者从成都市水务局获悉,成都市目前正在编制《成都市给水规划》,同时修编《成都市排水规划》(以下简称给水规划与排水规划)。

至2035年,成都市将构建“覆盖全域、城乡一体”的给水体系,同时实现排水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泥全部安全、无害化处理。

“东进”区域新(扩)建水厂4座 主要供水厂都有第二水源

据了解,给水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城乡统筹供水,分区集中供水,跨区连通互济。其中城乡统筹供水,将使供水普及延伸到乡村区域,提高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分区集中供水是为了避免一个超大规模水厂作为整个城市供水的风险;跨区连通互济则将进一步完善整个供水体系的安全保障。

“超大规模水厂一旦出问题,影响极大。分区集中供水大大降低了这种风险。”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王洪臣分析说,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跨区连通互济则是有效的保障机制。出现安全或是缺水问题时,因为各区连通,其他区域的水能及时调配补充到问题区域。

“为使规划设计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我们在编制给水规划时,按照‘一山连两翼’的城市布局要求,中心城区规划主要以市自来水六厂、水七厂和金马水厂(岷江水厂)等为主力水厂;‘东进’区域规划,主要以空港水厂、简阳城区第二水厂为重点新(扩)建水厂4座,日供水生产能力达160万吨。同时采取供水管网连通互济的方式,形成多元互补的安全供水格局,增强区域供水保障能力。”成都市水务局局长阳昌寿介绍说。

阳昌寿表示,为进一步提高饮水水源安全可靠性,本次规划中主要供水厂都考虑了第二水源或应急备用水源。正在建设的李家岩水库,将作为市自来水六厂、水七厂以及崇州、温江的第二水源或应急备用水源;正在规划论证的三坝水库,将考虑作为大邑、邛崃的第二水源和金马水厂(岷江水厂)的应急备用水源等。同时,在规划水厂时,将水量保证率高、水质优良的水体作为饮用水源,并加强水源地保护,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饮用水。

另外给水规划将充分利用成都平原自西北向东南1-3‰的坡降这一自然地理优势,合理布局水源取水口和供水厂位置,依靠自然坡降实现原水和清水自流输送,减少加压输水设备设施,降低能耗、物耗,节约资源。

避免重复开挖、重复投资 排水系统与轨道交通建设同步实施

“这次修编排水规划,涵盖了城市污水处理厂规划建设和提标改造工程、城市病害污水管网修复工程、城市污水调配工程、再生水利用工程等内容。”阳昌寿介绍说,规划将实现水环境治理与城市建设同步,同时强化污泥处置,实现与污水处理同步,避免二次污染。

根据排水规划,成都市将强化各排水分区之间的联通与调配工程,切实解决个别污水处理厂“吃不饱”,个别污水处理厂“吃撑了”的问题。同时加快推进再生水利用,以补充景观环境用水为主,兼顾绿化和市政杂用;提升雨水管道过流能力,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

目前,正在实施的第八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处理达标的20万吨/日的再生水将输送至苏坡斗渠、黄堰河、熊猫绿道补充环境用水。

对于老百姓关心的市政项目有没有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阳昌寿表示,在排水系统规划工程的实施中,会结合锦江绿道、锦城绿道、熊猫绿道等重点项目,实施截污干管、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结合综合管廊规划和设计,配套建设综合管廊污水压力管道;结合轨道交通的规划和设计,合理布局排水管道,并与轨道交通建设同步实施,有效避免重复开挖、重复投资。

知识点击

你可能不知道的

成都自来水历史

清晨,当你拧开水龙头洗去尘垢,当你端起水杯解除干渴,你可曾想过,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来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顺着时间轴逆流而上,去看看成都自来水的“源头”。

成都市使用自来水始于1946年,水厂位于青羊宫百花潭上游,送仙桥侧,以磨底河、清水河为水源,日设计供水生产能力为0.5万吨,输水管道长度5.7公里,供水服务人口2.64万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新建水厂、安装新管线、增设售水点,才使更多老百姓用上了自来水。但由于城市输配水管径小、线路短、水压低,城区内一些老街区自来水上不到三楼,老百姓形容自来水是 “一楼稀拉拉,二楼滴滴答,三楼眼巴巴”。到1975年,日设计供水生产能力6.2万吨,输水管道长度256公里,用水服务人口增加至86万人。

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成都市供水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新(扩)建自来水厂、加压站等供水设施,并配套建设输配水管线,使城区居民基本用上了自来水。到2017年底,全市县城以上自来水厂24座,设计日供水生产能力477万吨,输水管道长度27304公里,2017年供水总量14.46亿吨。

说完给水,再来看看对应的排水。2011年我市建立了中心城区、县城、乡镇的生活污水三级处理体系,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到2017年底,全市建设排水管道长度共1.33万公里,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42座。

其中天府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是四川省规模最大、成都市首座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融合了“海绵城市、智慧水务、绿色生态”理念,地面层是一个活水公园,地下是污水处理厂,在实施污水处理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可享受阳光的草坪。

成都商报记者 林聪

原标题:成都市给排水规划 把脉蓉城水健康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