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螺髻山上的“冰川博物馆”(2)

2018-06-14 07:40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孙仲秋(实习)   责任编辑: 马兰

李四光考察

把螺髻山列为重点

地质学家普遍相信,冰川的出现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发展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第四纪冰川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始于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在1921年,他便欣喜地在山西大同及河北太行山东麓发现了冰川漂砾,识别出冰川流动形成的擦痕;上世纪30年代,四十出头的李四光精力充沛,几乎成了山野之子。以许多重要发现作为学术支撑,他先后发表了探讨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和专著《冰期之庐山》,提出庐山冰川可分为鄱阳、大姑和庐山3个冰期,及至后来学者提出更晚的大理冰期,第四纪冰川的四个冰期正好与1909年德国学者A·彭克和E·布吕克纳研究阿尔卑斯山区第四纪冰川沉积所提出的4大经典冰期,一一对应。

1965年,由时任地质部长李四光组织的西南第四纪冰川考察队,干脆把螺髻山列为重点,进行了综合考察。云海蒸腾、花飞鸟鸣间,考察队员们面对冰川冰碛、角峰刃脊,考察着、沉思着,久久不愿离去……正是在这里,他们兴奋地发现了“国家级”巨硕的古冰川刻槽。李四光按捺不住激动,于1966年5月11日致信另一位地质学家段为倜,认为中国第四纪古冰川地质工作应该以螺髻山等“典型地区”作为依据。

何万敏文/图

中国科学院1981年把《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问题与环境变迁》及《攀西裂谷》研究内容列为“六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并在兰州召开的中国古冰川研究会上,有专家和学者提议在螺髻山上建立“中国第一个古冰川公园”。

螺髻山古冰川刻槽集中出现在基岩裸露、呈东北西南向的清水沟源头、大冰窖口附近及前缘溪谷长约2公里的地段,目前已发现5处,刻槽多在山谷两侧的冰溜面上,并且从高处到低处,越往下越大。

可以说,偏于西南一隅的螺髻山,是我国已知山地中罕见的保存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天然博物馆,它对于地质学家充满着迷人的魅力。

据1980年卫星遥感资料表明,螺髻山山脊高出海拔4000米的山峰,有58座,峰之集中,规模之宏大,造型之奇异,实属罕见。海拔4359米的主峰也俄额哈峰,是一个典型的金字塔形角峰--角峰刃脊,薄如利刀,形若鱼龙脊鳍;陡峭的剥蚀面上,怪石嶙峋,令人叹为观止。

冰川湖泊

一批巨大的囤冰场所

郁郁葱葱的森林中,螺髻山清澈的湖泊仿佛一面面镜子,倒映着树丛峰群和云影天光。

黑龙潭是螺髻山最大的冰碛湖,湖面面积0.3平方公里。一般来讲,冰蚀湖的湖底、湖畔多为巨大的石条、石板,部分为裸露基石;冰碛湖的湖底湖畔则以岩块、砂屑为主,部分湖泊有半岛或湖心岛,所有湖泊的湖周都保存有大量的冰蚀现象和各种冰碛物。

说黑龙潭是冰川湖泊,从其周边的地理结构便大致知道湖泊的成因--水源由西北流来,虽然不是可见的明河,但依次绕过它上面更高几层山地散布的牵手湖、玉髻湖、仙草湖、仙鸭湖、雪茶湖、幽恋湖,就知道这些湖泊的水系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的,高处的水通过暗河或者浸透,流向了低处的湖泊。而黑龙潭东南方向的出水口,正是前文提到的大冰窑口,水流依山势而下,就是清水沟。除了在大冰窑口的豁口及向下的溪谷有冰川刻槽外,湖泊旁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冰川漂砾,冰川石坡成片的地方,几乎难以生长植物,只有冷杉、杜鹃和灌木的衬托,非常显眼。

我曾经听过地质学家的讲解,螺髻山的绝大多数湖泊,都是第四纪冰川的一批巨大囤冰场所,冰斗底部经过长年累月的发育,形成的冰蚀冰碛湖,所以称冰川湖泊。当地人则来得简单一些,他们把螺髻山冰川湖泊叫做“海子”或“干海子”,前者全年积水,就是冰川湖泊;后者因雨季积水成季节湖,冬春时节便是干涸的石窝石坑。

据1989年12月拍摄的TM卫星照片资料,螺髻山共有冰蚀冰碛湖33个,主要分布于海拔3650米以上的各期冰围和冰斗中,多数沿主峰山脊两侧呈群状分布,一般相距百米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水面宽度多数为二三百米,湖水深度七八米。最具有考察意义和观光旅游价值的,如五彩湖、笔峰墨池、驼峰海、黄龙潭等,都不在现已开放的景区内。这些冰川湖泊与黑龙潭类似,大都深藏在原始森林中,水边杜鹃环绕,四周冷杉密布,烟波浩淼,景色奇绝。

日海补杰惹觉得从左边的路先上山,然后从高处俯瞰黑龙潭,才能真正看出黑龙潭的幽深和美丽。我们听从他的建议,在岩石与森林的簇拥下转了7个小时后终于来到一个山垭口,看到远处有一面镜子静谧地躺在山腰。这时的黑龙潭湖面呈黑色,越靠近湖边,因为茂密森林的倒影,颜色越黑。惟有山势敞开的那一面,时而云雾蒸腾,遮蔽了边缘,似湖水与天空相连;时而把蓝天白云揽入水面,幻化出更加旖旎的如同海市蜃楼般的景色。

“澄江旋回”

为古生物繁衍创造条件

“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螺髻山像一个植物园。”导游向俊在工作中常常感慨:“整天在山中转来转去,真是一种享受,人都要多活好多年。”

在今天,谁能想象到遥远地质年代的震撼画面?

螺髻山在地质史上处于我国著名的“康滇地轴”中段,地壳隆升出现于距今约9亿年的早震旦世。在强烈的火山喷发下形成一层巨厚的早震旦世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层,后受“澄江旋回”影响,大部分从水下隆起,在距今约4.5亿年左右的晚奥陶世,陆地面积已逐步扩大,以后从未被湖海淹没,为古生物的繁衍创造了条件。

第三纪至第四纪初(距今约三四百万年),由于受大规模喜马拉雅褶皱造山运动的影响,使其山体沿两侧断裂带不断抬升,至第四纪升至雪线以上,地球上交替出现了若干次全球性的冰期和间冰期。当冰期到来,大量的古生物为了躲避寒冷气候,退至低山河谷一带。据化石和孢粉资料表明,在第四纪,冷云杉大致分布在上限为现今海拔2000米左右的河谷地带,随着冰期过去,植物分布上限已大大提高,使许多物种得以保存,这是螺髻山多珍稀物种的重要原因。

据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调查,螺髻山植物区系属中国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区内有森林62.3万亩,其中冷杉等原始森林11.4万亩,计有高等植物180余科,2000余种。特殊的生态条件,加之山势陡峻,天然植被原始类型基本保存完好,扇蕨、攀枝花苏铁、长苞冷杉、丽江铁杉、西康玉兰、银叶桂、香果树、康定木兰等30余种国家第一批保护珍稀植物,都有所见。

喜欢摄影的人如果只上过一次山,无一例外选择的是满山遍野杜鹃花盛开的初春至初夏。在低山爆仗花的火红带动下,沿螺髻山东西两侧中山地带的大白杜鹃、棕背杜鹃、圆叶杜鹃、繁花杜鹃、云南杜鹃、大王杜鹃等,竞相开放。这些杜鹃多系古树,枝干扭曲,虬根裸露,棵棵皆似盆景一样精致。特别是一种名叫普格杜鹃的,花呈乳黄,花簇成球,几乎遍布整个中山区,别具风韵。

原标题:螺髻山上的“冰川博物馆”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