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将建设成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城市

2018-06-20 06:55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到2022年,形成“双枢纽+补给港”航空枢纽运行格局,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城市本报资料图片

到2022年,形成“双枢纽+补给港”航空枢纽运行格局,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1亿人次、年货邮吞吐能力达到250万吨,国际(地区)航线总数突破120条;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速达8%以上,吸引295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建成一批具有国家功能性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创项目和平台,年入境游客超过620万人次,每年举办180次以上国际性会展活动;每年开展100项以上重要国际合作项目,建成22个对外交流中心……6月19日,《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行动计划(2017—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围绕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建成“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4个发展目标,提出到2022年,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和国际友好往来门户城市,推动泛欧泛亚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推进西部门户枢纽城市新发展

架设联通世界的“空中丝路”

争取部分国家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行动计划》提出,我市将打通对外交往新通道,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加快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完善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相关设施,提升客货运能级,强化“一市两场”航空格局,加快国家通用航空综合示范区建设;构建以成都为核心的国际国内航线网络,着力架设联通世界的“空中丝路”。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打造国家高铁枢纽城市。加快推进国家下一代互联网城市建设,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增设互联网国际出口专用通道。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打造5G应用先行区,力争到2022年家庭宽带普及率超过90%;着力建设国际一流的云平台和大数据交易平台,打造“云上成都”。

在建设国际区域物流中心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我市将增强国际航空、国际铁路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功能,加速把成都国际铁路港打造成为国内“国际铁路第一港”。深入实施“蓉欧+”战略,打造以西向蓉欧快铁为干线,以南向、东向国际铁海联运、国际直达班列及国内互联互通班列为支撑的国际班列体系,构建以成都为亚欧中转枢纽的陆上物流网。稳定开行成都至东盟地区的国际铁海联运班列,推动开行成都至东盟地区的货运直达班列,适时开通成都至中南半岛的泛亚班列。

在推动口岸开放建设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我市将优化完善口岸设施布局,积极推进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各种类型口岸开放平台的申报和建设工作,拓宽对外开放的各项进口商品指定口岸范围,加快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支持布局建设与口岸配套的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市区国际消费品延展店;进一步争取成都口岸部分国家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2.构筑内陆开放经济新高地

实施“极核型”企业招引计划

编制“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国别投资指南》

为大力开展海外招商引资,《行动计划》提出,我市将瞄准制造业500强、服务业500强、新经济500强等领军企业,细化完善招商方案,开展精准招商和专业招商。瞄准欧美、日韩等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等重点国家和地区举办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实施“极核型”企业招引计划,瞄准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效应明显、市场份额领先的世界500强、美欧日500强、中国500强等企业实施精准招引,将园区建设为汇聚产业发展“极核型”企业的载体。

鼓励企业“走出去”方面,我市将推动成都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9大优势产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7大新兴产业开展对外合作,拓展“成都制造”“成都服务”“成都品牌”国际市场空间。支持本土龙头企业有序开展全球战略布局,积极探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互设经贸合作产业园区。建立成都跨国成长型企业库,每年确定100户进行重点孵化培育。编制“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国别投资指南》,为企业“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政商环境。

在推动对外贸易优进优出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我市将深耕美日欧等传统市场,拓展非洲、中亚、中东、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加快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重点开拓信息服务、金融、物流、医疗、教育、法律、动漫、研发设计等领域的服务外包。在中西部率先形成国际采购交易、综合保税、国际物流、国际会展、国际金融结算和国际财经资讯六大功能,基本形成比较完备的国际贸易中心核心功能框架。

《行动计划》还提出,我市将发挥国别园区平台优势,建好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中法(成都)生态园、中意文化创新园区、中以创新科技园区等国际合作园区。以中德、中法等国别园区、特别重大项目为集聚点,引入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供给的国际化水准,实施国际化标识改造工程,规范城市公示语标志,建设具有成都特色的国际化街区和社区。

此外,《行动计划》还提出,我市将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行清单管理模式;重点推动服务贸易,突出对欧开放特色,探索中医药、旅游、文化、研发、会展、全球维修等领域服务贸易双向开放创新发展。重点围绕互联网金融、国际支付与结算、科技金融创新和人民币国际化开展开放创新试验,加快推进R2G(市民和政府)、B2G(企业和政府)和S2G(安全和政府)“三网融合”。

3.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新渠道

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品牌

建设亚太旅游枢纽港

为整合内外资源双向互动,《行动计划》提出,我市将加入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会展、科技、交通等专业类非政府国际组织或行业协会,加快推动在蓉设立代表处。争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机构秘书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落户成都。推动成都成为中国—南亚双方标准化会议或高峰论坛活动主要举办地。发挥世界城市和区域电子政府协议组织亚洲联络处作用,大力发展亚洲地区及国内会员城市。推进“海外成都”工作站发展,建好市政府国际咨询顾问团等涉外智库。

在加强国际友城合作交往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我市将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优选一批与我市产业合作方面较具前景的“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外国首都、国际知名城市作为友城发展对象,纳入全球友城优选计划。在撬动民间力量对外交往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我市将积极壮大和发挥成都市对外友好协会和成都海外交流协会等团体作用,整合民间资源参与对外交往。加强与海外侨团(社)交流合作,以成都“侨梦苑”建设为抓手,每年与海外侨团(社)开展活动30次以上。

此外,《行动计划》还提出,我市将积极参与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互办的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等活动;与文化和旅游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依托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国际友城等涉外平台,打造“成都天府文化周”品牌。打造以熊猫、美食、三国、休闲、绿道等为核心的世界级旅游产品品牌,继续在重点国家和地区设立成都旅游体验中心,把成都建设成为亚太旅游枢纽港。推进成都奥体中心、国际足球中心等重大项目和重点体育场馆建设和改造提升,引进世界男子职业网球ATP500赛事和男子乒乓球世界杯等更多更高层次的国际品牌赛事。建立15个“成都川菜海外推广中心”,开展“全球精选川菜餐厅”认证,维护和提升“国际美食之都”品牌,打造国内最响亮的城市美食名片。支持举办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音乐产业峰会、草莓音乐节等各类音乐活动,促进成都建成领先全国的乐器及音乐设施设备集散地、版权交易地、演出聚集地、原创音乐精品生产基地。以西博城为核心,将天府中心国际会展功能区打造成为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会展聚集区,加强功能区规划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形成中西部会展新地标。

4.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新体制

符合条件的海外高端人才

给予最长5年的来华工作期限

为鼓励引进海外人才,《行动计划》提出,我市将探索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非涉密岗位通过项目合作、购买服务或者招聘等方式,使用外籍雇员从事发展研究、公共服务、外向型经济等工作,支持企业聘用外籍人才。对于符合“高精尖缺”和市场需求方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国际企业家等海外高端人才,给予最长5年的来华工作期限。实施“蓉漂计划”,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实施国家外专局“年度引进外国技术、管理人才项目”,完善外籍人才服务机制,全面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出台《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实施意见》,拓宽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渠道,为外籍人才及其配偶、未满18周岁子女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在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员聚居区或重点企(事)业单位建立出入境服务站。

《行动计划》还提出,我市将实施成都人才海外培养计划。实施人才海外培养计划,培育高质量国际人才,优选企事业单位、市属高校等优秀国际人才出国留学、岗位培训。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设立针对各行业企业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以及一线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的海外培养项目。以国际友城为依托,发挥国际友城高校联盟优势,促进高校与海外优质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鼓励教师、学生参与海外人才培养项目。

5.打造对外交往新环境

构建世界知名的“大熊猫”城市之都

促成更多国家在蓉设立领事机构

为打造成都国际新形象,《行动计划》提出,我市将聘请相关专业机构,对城市形象推广做出高水平、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整体策划,设计统一的城市标识、吉祥物。将“大熊猫”元素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基础设施等建设中有机融合,构建世界知名的、唯一的“大熊猫”城市之都。利用“PANDA成都走世界”活动、《成都故事》档案展览等国际交流与文化推广平台,发挥驻蓉世界级企业品牌作用,进行城市营销,突出城市特质,打造“三城三都”等城市品牌。

在建设国际资源聚集高地方面,我市将实施全球“国际资源引入”计划,争取外交部等国家部委支持,促成更多国家在蓉设立领事机构,加快成都领馆区建设;发挥“中国—欧洲中心”暨“一带一路”交往中心等载体的集聚作用,吸引更多外国政府代表机构、国际机构、跨国公司、旅游代表处等资源在蓉落户。

在改善对外交往软环境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我市将营造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法治环境,努力形成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现代法规制度体系。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为外国人提供住宿登记预申报、预约办证、网点查询、办证指南等服务,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加强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在政府机关、学校、社区、服务行业、窗口单位稳步推进多语种,改善城市的国际语言环境。

在推进公共服务国际化方面,我市将建立面向国际的教育服务体系,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成5个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创建100所教育国际化窗口学校;设立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推动国际艺术教育资源、艺术交流品牌和艺术研究创作基地落地成都;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卫生品牌,建设2所以上综合性国际医院,建立外籍人员就医诊室;依托现有自然形成的外籍人士聚居地,规划建设一批国际高端社区。

在创建国际生态宜居型城市方面,《行动计划》提出,我市将有效改善空气质量,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缓解污染物过快累积,建设“8+26”城市通风廊道系统(8条一级通风廊道、26条二级通风廊道),加强水生态环境建设。培育环保产业,建设“中国—东盟成都环保产业国际合作示范项目”。推进城市绿心建设,将龙泉山由生态屏障提升为“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城市中央绿心,形成两翼共享的世界级品质城市绿心和国际化城市会客厅,带动城市品质提升。

本报记者 杨彩华 胡清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