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配套设施日趋完善。设置了充电桩的停车场越来越多,手机APP则让充电智能化
从业感悟
这是一个前景非常好的行业,从业人员规模会越来越大,但对专业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性。
为成都喝彩
四川清洁能源产量丰富,这是成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天然优势。另一方面,成都汽车保有量全国第二,拥有良好的汽车产业基础及消费市场。同时,成都明确将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而且成都人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高。在这里发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天时地利人和”。
职业新故事
新能源汽车充电会不会受到大雨影响?这几天,黄一凡神经紧绷,一直坐在电脑前关注着5000多个新能源汽车充电终端的运行情况。作为成都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的运维工程师,一旦相关数据出现异常,他就要及时记录并且安排人员处理;如果遇到特别紧急的情况,还要亲自赶到现场维护,忙到凌晨回家已不是新鲜事。
当前,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成都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运维工程师也因此成为当下的新兴职业。但在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及时解决用户在使用设备时遇到的问题?又是如何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的?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新岗位赋予新使命:
清洁能源使用更便利
“目前,我们的故障终端占比仅有0.76%,充电失败率也呈下降趋势。”上午8点半的例会是黄一凡和他的20余位运维工程师同事分析充电桩运行状况和安排当天工作的时间。他们背后,有一块长约4米的显示屏。跳动的数据会将区域内的充电量、充电次数、近24小时故障终端趋势等信息实时呈现出来。公司研发的“特来电成都市新能源监控系统”就是黄一凡工作的“风向标”,实时推送的数据信息可以让他们的运维工作更有针对性。
不同于普通的电脑工程师,充电桩运维工程师需要掌握的技能要多得多:驾车赶到各处的充电终端,电站设备台账登记、升级系统、编写大数据分析报告……所有工作他们都要一手包办。“用我们的话来说,运维工程师就是充电桩的‘保镖’和‘医生’。保护系统不受干扰,及时发现错误,就是我们的工作。”黄一凡解释,“公司目前在成都布局了5000余个充电终端,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大规模集群的管理问题——如何管理好不同数量级的服务器正常运行,同时保障服务的高可用性。”
“最近我们升级了一次系统,我们来检测一下系统的稳定性。”例会结束后,记者跟随黄一凡来到位于高新区的国际科技节能大厦停车场,这里安装了24个车挡式充电终端。记者在停车场看到,车位的末端都放置着一把充电枪,车主停好车后,只需要将充电枪插入车子充电口,再打开手机APP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开始充电。据了解,为了解决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充电问题,特来电为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开发了APP“特来电”,用户安装上APP之后,就能查找到附近的充电桩,还可以通过APP管理充电进度。黄一凡向记者介绍道,“这些运行数据也会上传到我们的平台上,为我们下一步优化系统,提升用户体验提供参考。”
新职业带来新感受:
伴着朝阳一直在前行
和许多同学一样,黄一凡从电子科技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进入了国家电网系统工作。在从事了两年远程抄表的运维工作后,他走出原来的行业,成为一名充电桩运维工程师。他回忆道:“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共识,而以高技术、节能减排为特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好可以为绿色发展找到突破口和落脚点。随之而来的充电桩无疑也是朝阳产业。所以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份工作。”
在黄一凡看来,汽车代表了人类的梦想和野心,四个轮子能带大家去任何想去的地方,这是对身体的解放;而手机作为互联网移动终端,则通过累加各种技术、各种算法,实现了对大脑的解放,这两者的结合无疑就是人类的未来。“这也要求我除了掌握电网运作的基本知识体系之外,还要不断学习大数据等各种新技术。”这份工作让黄一凡感觉自己是“伴着朝阳一直在前行”。
而公司在成都的顺利发展也坚定了黄一凡的信心。据介绍,截至6月,特来电已经在成都投资建设了5999个充电终端,已初步形成了主城区5公里充电圈。这些充电终端布局于成都的商超、停车场及公交站,如环球中心、宜家,国际科技节能大厦停车场等地。据了解,公司还计划于今年底建设完成2公里充电圈,于2020年前,在四川打造南北东西两条城市干线充电网络,布局约20万个充电终端。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5月,成都特来电中标了成都公交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成都公交集团未来的8500辆纯电动公交车提供充电服务。据了解,该项目年充电量预计可达5亿千瓦时,可替换石油能源约20亿升,减少碳排放480余万吨。
专家新观察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工业与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级经济师黄浩森:
探索“生态促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的时代命题,更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内在要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黄浩森表示,提到生态、绿色,过去关注的是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将其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外生变量看待,甚至把它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忽略了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中的经济价值。
而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则提出“将公园城市作为生态价值向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转化的重要载体、场景和媒介,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的价值实现机制,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对此,黄浩森认为,成都统筹考虑城市生态建设、经济增长两个目标。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形成“生态促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具体来说,成都将探索赋予生态建设、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能源消费等行为以商品属性,并运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吸引市场主体一同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总体最大化。
新的探索指向新的目标。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小于0.36吨标煤/万元,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0%以上。”对此,黄浩森分析指出,“单位GDP能耗”“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都是衡量资源能源利用、绿色产业发展、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指标。“单位GDP能耗”的下降,“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的提高意味着资源产出效率的提高,即用更少的能源消耗换来更多的经济产出,环境友好与经济增长更好地实现协调发展。
目前,成都的“单位GDP能耗”“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0.39吨标煤/万元、80%、64%。在黄浩森看来,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确定的到2020年的目标值,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他举例分析道,虽然距离“单位GDP能耗”的目标值只差0.03吨标煤/万元,但这项指标的下降难度极大。
虽然目标极富挑战性,但成都却有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础。黄浩森分析指出,成都运用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把城市功能塑造与产业生态发展紧密结合,使城市发展更加集约高效、更加宜业宜居。同时,四川是清洁能源生产大省,依托于此,有利于实现能源消费清洁化,形成绿色生产方式。而且成都正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础。“但是,总体来说,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成都目标和路径
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明确了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具体包含五个“始终坚持”。其中,第三条目标路径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深入推进“三治一增”,加快生产体系、生活模式、生态环境绿色化转型,全面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努力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小于0.36吨标煤/万元,高效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0%以上。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紧扣城市战略定位、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0年,建成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突破8000亿元、5000亿元、1500亿元、2000亿元,会展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金融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现代物流业增加值突破1400亿元,文旅产业增加值超过1800亿元,生活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同时,积极发展现代金融。坚定不移推进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聚焦“五大核心功能”,持续提升金融集聚辐射能级水平。
另一方面,要强化绿色空间治理实现绿满蓉城。坚持全域增绿,加快建设天府绿道,着力打造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坚守留白增绿静气,推进城市增绿,深入实施“增花添彩”工程。实施大地景观再造工程。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实现全域景观化景区化。深入实施“治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积极开展土壤环境监测预警、土壤污染分类管理、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坚决打赢“天府净土”保卫战。
本报记者 程怡欣 刘金陈 摄影 胡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