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中小盘点,成都人的“生态”红利惊喜连连。
先看成都经济半年报,其中环境质量期中成绩单可圈可点: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1天,地表水优良比例超70%,PM2.5浓度同比下降9.4%。
紧接着,成都市环保局出来了更为详细的数据:截至本月22日24时,成都市今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132天,同比增加5天,创下5年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与此相呼应的,是蓝天、彩虹、雪山,频频在成都人的朋友圈被刷屏和点赞,成为成都蓝天保卫战初战告捷的最佳注脚,成为成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精彩投射。
图片来源:成都商报摄影记者 郭广宇
委实不容易。为啥?四川盆地是全国著名的静风区,尤其秋冬季,整个上空就像捂了层被子,污染物的水平扩散困难,要见蓝天,就得奋力“抖被”。 再加上目前成都人口已超2000万,机动车突破460万辆,人多车多,排污总量巨大。所以,成都的水清天蓝,要靠一微克一微克抠出来,一锤一锤敲出来。
自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城市发展战略谋划重点,从规划引领、制度体系、新旧动能转换和能源结构等方面同时发力,打出一套生态环保组合拳:实施“东进”战略,推动产业功能布局与环境容量协调发展;出台《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等12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协同发力构建制度体系;加快绿道、林盘、城市森林公园以及全域公园体系建设,扩大全市绿色本底;以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制度等重大改革激发活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实施“三治一增”,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达标。一套组合拳下来,成都人普遍感到,天变蓝了、水变清了、城市变美了、环境总体变好了。
看锦江,“污不下河”,清水碧波,收获习近平总书记点赞;
看绿道,打通城市生态动脉,连起历史、产业、人文;
看林盘,修竹茂林,桑梓相连,鸡犬相闻,成为乡村振兴的最美画卷;
看天府新区,一个以绿道为轴,连接全域绿地的公园城市形态,正逐渐显现,从天府新区出发,公园城市的生动实践已全域铺开。
杜甫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曾经是成都人引以为傲的城市名片。为了重温这一城市胜景,有多少成都人把秋水望穿。而今,成都人在阳台上拍下的雪上照片已经红遍世界,成都成为中国少有的能看见7000米以上雪山的特大城市。
美好生活需求总是水涨船高的。有了蓝天,还要蓝天常在;有了白云,还要白云常驻;有了雪山,还有雪山常现。对此,本月6—7日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回应了这一关切。全会出台的“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决定”承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全域生态资源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之“底”,传承自然人文历史,重现天府之国“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盛景。
“胜利不会向我走来,我必须自己走向胜利。” 7月12日,成都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等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大攻坚战。十大攻坚战,直指当前工作较为薄弱的环节,直面公众关注度高的细节,着眼污染防治的长远解决、根本解决,可谓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管长远。
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成都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仍十分艰巨,还存在少数干部对绿色发展理念认识不足,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不力、措施不具体等问题。而且,日前,生态环保部通报了2018年6月和上半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首次将排名城市范围从原有74个重点城市扩大至1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并宣布从本月起,将每月发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和相对较差的20个城市名单,每半年发布空气质量改善幅度相对较好和相对较差的20个城市名单。这可谓是一个“带牙齿”的榜单,凸显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坚定决心。这对地方政府而言,意味着更高的要求,更大的压力。
负重爬坡、任重道远。但只要坚持一锤一锤接着敲,“坐城观山,推窗见绿,仰望蓝天,俯掬清波”的成都胜景,必将长久镌刻在蓉城大地。
原标题:蓉平:成都治污攻坚 实锤敲出映窗的雪山蓝天